二月二,簫鼓追隨近春社
■1958年,龍川四甲造的插秧機在縣農具改革推廣評比展覽會上表演。(翻拍自《百年滄桑·影像記憶 河源老照片》)
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龍抬頭”之日,東源縣上莞鎮新輪村香火龍、火炬龍,駱湖鎮江坑村布燈龍現身東源縣文化館,吸引了近萬市民到場觀看。在古時的河源,重視農業的人們在二月二不僅有祭祀之禮,還要進行族事、村事之公議。二月二過后,年節結束,就開始了春耕諸事。
二月二,過春社
到了春社日,年就過完了。年節的結束,常以二月二為界。明朝時,宮廷各門的彩裝于此日撤除。清代時興起的新年期間不能剃頭的禁忌也開禁了。
據載,春社是最為古老的漢族傳統民俗節日之一,在商、西周時期是男女幽會的節日,后來則主要用于祭祀土地神。春社的時間一般為立春之后的第五個戊日,約在春分前后,但在漢族民間也有二月初二、二月初八、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之說。自宋代起,以立春后第五個戊日為社日。然此后又有官社、民社之分。民社下為二月二日,俗稱“土地公公生日”。官社日期不變,其祭祀為國家祀典,在社稷壇舉行。
“社,后土也,使民祀焉。(《禮月令·命民社》)”土地之神又稱社神,社神奉祀處所稱社壇,社址多設在村中附近的山邊下、野墩上,多以自然村或一姓氏聚居處為點,以便集中祭奉。客家地區又稱社公為土地伯公。
土地伯公壇有多種形制。臺灣高雄縣內門鄉金竹小學校長張二文在《客家人最親近的神祇:土地伯公》一文中列舉了五種:社樹、原石、伯公壇;露天式石碑伯公壇,在公壇上又另搭蓋遮雨棚;廟祠內供奉石碑;廟祠內供奉伯公像,舊石碑置放于供桌或伯公像下;廟祠人供奉伯公像(載《客家研究大講壇叢書》 第二期,2012年,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春社這天,鄉中農民齊集社壇,殺豬祭拜社公(土地公),目的是:春天耕作開始,希望社神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社神是土地神,管理這塊土地,凡居住在這一個地方的人,無論是哪一種行業,社公都是要過問的。
有個與春社節日有關的故事廣為人知:
一個農夫因天旱,缺水耕田,因此攜著祭品到社壇拜祭,請求社公降雨耕田;一個種煙葉的煙農攜著祭品來求晴天出太陽,以便曬好煙葉;一個船夫也來祈求吹大風,以便掛帆有風;一個種植梨子的果農,祈求不要吹大風,恐怕吹落了他園中的梨子。四個人同時來祈求,社公都領受了他們的祭品,但是在四個人中,有兩種矛盾對立的愿望,這非??简炆绻霓k事能力。社公果然有著大智慧,他想到了四全其美的辦法:“日出東邊好曬煙,夜間下雨好耕田,大風勿經梨園過,吹出江邊好撐船?!?/p>
因此,這樣可愛可親的土地公公很是讓人喜愛和尊敬。在二月二這天的祭祀典禮上,流程大致是這樣的:“由村或族中德高望重者主持,向各戶集錢集糧,統一在社址辦餐。祭奉時,三牲禮品供在神壇,燒香點燭。主持人喊禮,代眾祈福,眾人禮拜,爆竹齊鳴。之后用餐,餐后由主持人或村長召集,眾人商討決定村中的公益事業,如道路、河堤、橋梁、山塘水利的修整,或解決人事糾紛問題?!保ê嗗\環《金山鐵水》)
在民國時期的和平縣,人們很重視春社日的祭祀,農家輪流出錢買豬祀社,合拜聚飲,以祈豐年。
和平縣林寨鎮舊時有俗諺:“二月二,點火燒利是,男人做生意,婦女擔牛屎?!倍鲁醵@天,舊時林寨陳氏家家戶戶都要買些豬肉、豆腐之類的菜肴,美美吃上一餐,“吃了年登本(米糕),舊事倒了轉?!?/p>
消失的耕耤禮 太守春深勸農
“夫民之大事在農,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民之蕃庶于是乎生,事之供給于是乎在,和協輯睦于是乎興,財用蕃殖于是乎始,敦庬純固于是乎成”。(《國語》)
對民眾來說,“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儋石不儲,饑寒交至”——不勞作不得食,不得食就會饑寒交迫。所以在以農業為根本的時代,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將耕種看得極重。
在久遠的上古,“舜既躬耕,禹亦稼穡。遠若周典,八政始食”,最高統治者是要親自到田里耕種的。
生產大發展后,自漢代一直延續到清代,地方官員就有“勸農”的職責,勉勵人們依據季節,重視及時耕作,不然,“氣節易過,和澤難久。宴安自逸,歲暮奚冀?”(陶淵明《勸農》)
在中國的歷朝歷代,從京城到縣城,無不建有先農壇或先農廟,官方也規定了祭祀先農——五谷主的時間。
那么先農是誰呢?一般認為,先農就是神農氏,是他教會了人們食用和種植五谷。但不管是不是神農氏,都是對國人有莫大恩德的“教民始耕者”。
自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起,皇帝每年于仲春亥日行耕耤禮。各直省自雍正五年(1727年)始立農壇耤田,每年仲春亥日亦行耕耤禮。河源當然也積極響應北京的號召,建有先農廟,年年有耕耤禮。
同治版《河源縣志》的“雙城一氣圖”中,就畫有三進的先農廟,在今源城鱷湖東岸。據載,先農廟內有三間正房、三間配房。中正房供先農神位,紅牌金字;東正房、配房貯祭品與農具;西正房貯耤田米谷,西配房給看守農民居住,廟前置有耕耤田四畝九分,為官府所有,借民力耕作,用于祭祀。
河源先農廟的耕耤田祭在每年的仲春亥日(每隔12天就有一個亥日)巳時舉行。
耕耤田祭頗為莊重,大小官員官帽朝服,承祭官(一般由當地最高級別的官員充任),率領眾官恭恭敬敬地將先農神位供奉于祭壇香案上,然后在禮生、執事等工作人員的引導下,各就各位,齊唱贊,行二跪六叩禮,獻祭品。
祭品有白帛一塊,羊一只、豬一頭,糕點、果脯、谷豆等若干,接著宣讀祝文,眾官皆跪在地上。祝文畢,眾人還要依照規定行多次禮,叩多次頭,邊唱贊邊將祝文、白帛焚燒,最后將先農神位送回廟里原處。
祭禮完成,就要到田里舉行另一項禮儀項目了:
行耕耤儀:各大小官員更衣著便裝到縣里的耤田,一官捧青箱,一官播種,其他各官俱用右手扶犁,左手執鞭,行九推禮。用具有:紅色的農具,黑色的耕牛,青色的兩只耕種箱。
與此同時,一個農夫在犁田,6名農家兒童伴唱耕耤歌,同治《河源縣志》上記載了近20首,和全國其他地方都差不多,其中有歌曰:
肅肅青壇翠幕張,東風萬里在春陽。海疆共愜深耕愿,早進先農一炷香。
悠揚鼓吹出東方,父老懽呼擁道旁。乍見青絃躬耒耜,預占綠野富倉箱。
青原小墜肅分行,粵秀山前草木芳。翻起一犁香土軟,田歌轉入水云鄉。
待農夫終畝耕畢,官員回官廳更衣穿回朝服,向北行三跪九叩禮,至此,祭祀結束。
這一年一祭的先農壇耕耤田,花多少錢呢?銀五兩四錢二分?!都t樓夢》里,劉姥姥說過,20多兩銀子夠莊稼人過一年,五兩多的話,大概夠劉姥姥家花一個季度。
據聞,除了先農廟,河源中山公園里曾有一座大約建于宋代中葉的五谷神祠,大約在清末就坍毀了。1929年至1930年間,在原址上建起了中山紀念堂,1964處拆建,建成今河源市圖書館(舊館)。2017年,舊館已拆除。
二月,木棉、橘柚俱華,農功畢作
舊時河源有農諺云:
春正月,李桃花盛,二麥黃。種姜、剪韭,田功既興。
二月,雷發聲,虹霓見。木棉、橘柚俱華,農功畢作。
三月,梅子熟,蛙鼓吹。
地處山區的河源,包括今五縣二區,皆“合邑重農,以耕為務”。(《和平縣志》)
“和民以務農為主,春分種豆,清明布谷,稻田工作,由耕而耘而施肥,至大暑收獲,是為早造”。(《和平縣志》)因此,和平有“清明谷雨兩相連,耙田插秧莫遲延”“三月三,種竹枝枝生”的諺語。
河源人很勤勞,尚農重谷,耕田的農民一年種兩造水稻,而冬春之交多種二麥,幾無間隙。
但在清乾隆年之前,河源人種田,還沒有怎么種早晚二造。乾隆七年至十一年(1742—1746年)任河源知縣的陳張翼,重農勸農,種早晚二造的大麥小麥。
陳張翼曾撰寫了《廣東農譜》六卷,是廣東農業罕見的珍貴史料。
河源地廣田多,陳張翼身體力行地教農民種田:“為有司者,先知重農;而治河源,尤須知生產?!?/p>
乾隆《河源縣志》記載:“河源產谷……早晚二造,民情勤力,無或失時。其初,種麥者少,乾隆七年,知縣陳張翼履任,勸民多種二麥……兼以三年以來,二麥豐收,至乾隆十年尤盛,人情踴躍,雖云兩造,實則三收?!薄皟稍烊铡保复?、夏兩造水稻,冬天農閑時種麥。“此誠富民之源,必不可怠”。
“為早造之計,先于驚蟄后漬種播于秧田,至春分前后十日,得水,栽插其中。種有遲早,早者五月收成,遲者六月盡收。”這期間需要120天。
陳張翼所說“漬種”, 是一種古法,賈思勰《齊民要術》里便說到,“凈淘種子,漬經三宿”。
陳張翼又說,那些山坑水寒的田,要用石灰暖之,每年只能收一造。直到現代,人們還會對稻谷進行交換冼,用石灰浸種消毒的方法。
隨著時代的發展,播種育秧技術也在不斷改革,播種前對種子進行曬種、風洗,鹽水或黃泥水選種,成秧率大大提高。
種晚造的話,五六月就養秧,早稻收完后,在立秋前后10天,等有水用了,就趕緊插秧,收成早,霜降前后就可以收割了,晚的話,農歷十月也可以全收好了。從養秧到成熟,大約要130天。
陳張翼修編的乾隆《河源縣志》專有一節《農功》,對河源當年的農業有著較詳細的敘述。
康熙頒布的《圣諭十六條》,其中就有一條是讓大家“重農桑以足衣食”的,當年河源縣、連平州等地,都每月給民眾講解兩回??滴醵耆锡埓ㄖh的潘好讓,自己作了《勸民歌》十章,其中一章就讓大家要“務本業”,“女不織來男不耕,衣難求豐食必缺,一生蹉跎誤年華,到得貧窮計愈拙”。
民國時農民可低息貸款
“勸農”的制度一直延續下來,直到民國,縣長們依舊十分重視農業。
上世紀三十年代初,陳濟棠治粵,發布了三年施政計劃,農村經濟建設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河源也和全省一起,在農業上得到了很大發展。
《源城文史資料》第一輯記載的陳濟棠主粵時期河源情況中說到,佃戶和小土地者,有困難的,得呈報政府,政府派專人下鄉調查,認為實際需要的,準予向銀行借貸,利息從輕,可以貸款買種子、肥料,也可以申請技術人員來指導,做到人盡其才,地盡其利。
在河源只做了2年左右(1930-1931年)縣長的張爾超,名留河源,被人傳誦。他移風易俗,改善縣城環境,做了不少實事。他曾建起觀稼亭,亭周圍原有許多莊稼,于是亭柱上題有應景對聯曰:“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莫認園林供逸樂;生之者寡,食之者眾,須知稼穡實艱難?!币嗍菍⑥r業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上。
亭上還有一副很有名的長聯,為張爾超的秘書麥實甫所作,下聯寫到河源城中包括農業在內的百業興旺情景:
游人萃各界,更有農區、苗圃、繭局、桑畦、舞臺、藝院、書庫、球場,諸般設備,乘娛樂之良辰,導以提倡文化,振興實業,庶幾社會恒將百度維新。
1936年羅思溫的《調查報告:河源縣調查報告書》中,考察河源的農業,頗有欽羨之意:“本縣向為魚米之區,以一邑所產,食一邑之人。歲且大登(豐收),可供三年之食;荒年歉歲,亦無饑饉……除供給本地糧食外,尚有盈余運銷廣州或梅屬。”
■本報記者 凌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