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頻道 > 深度報道

執筆揮戈干革命 文武兼備做先鋒

河源縣人民政府首任縣長黃中強的革命風云

2024-03-24 09:00:00 來源:河源日報

6cb3a144cfa8f3bfee4576838fe85bef_hyrbs0324001_001_01_s.jpg

■黃中強 (資料圖片)

黃中強(1922年—1987年),東源縣黃村鎮文秀塘人,中共東江、九連游擊區群眾運動和武裝斗爭領導人之一。17歲加入中國共產黨,并參與當地學生運動;曾任河源縣委宣傳部部長、縣委書記,和東縣特派員,中共后東特委宣傳部部長兼《星火報》社長,九連地委常委、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二支隊政治部主任、《粵贛報》社長,河源縣人民政府首任縣長(1948年),東江行政委員會委員、東江第二行政區支前司令部副司令等職務。

■本報記者 凌麗

勇斗貪污教務長

引領革命風潮

1922年,黃中強出生于東源縣黃村鎮文秀塘一個地主家庭。他5歲入學,8歲時常與曾是清末秀才的祖父吟詩作對。在龍川縣雅寄鄉第六高級小學上三年級時,14歲的黃中強是班長。那一年,因教務長吳天池貪污伙食費,少年黃中強帶著同學將其趕跑。1936年,黃家破產,其后,黃中強借債升學,考入龍川縣立一中。

龍川很早就開始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早在1917年,在廣州的龍川籍青年就將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各種書刊和宣傳單不斷寄回家鄉,縣內學界和工農大眾不斷覺醒。

20年過去,龍川縣已成為具有相當革命基礎的地區。在求學時,黃中強經常聽到革命前輩葉卓、劉琴西領導農民斗爭的故事。在龍川一中讀書時,他接觸到大量的進步書報。

1938年下半年到1939年末,黃中強轉到五華縣立一中就讀。在這里,他受到同班同學、共產黨員薛弼珊的極大影響。1938年冬,黃中強在家鄉參加抗日先鋒隊。

1939年3月,黃中強經薛弼珊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當年5月4日轉正后任黨小組組長,同組黨員有薛弼珊、薛冠洲、鐘挺英(女)、鐘蓮香(女),都是他的同班同學。當時,和黃中強接觸較多的,都是在高中部就讀的黨員同學黃君疇、陳江育、鐘光漢、鄧基等。

同學年少,他們熱情高漲,組織、參加各種學習。薛弼珊、黃中強等在“沛安樓”組織讀書會,利用課余、假日,集中學習進步書刊,討論國家、民族大事。他們還印發毛澤東的《論新階段》等著作,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

1939年下學期,五華一中原來的進步校長、教務主任和教師被撤換,仇恨共產黨的曾祥朋任校長后,封存進步書刊,禁止學生集會、演講。壓制行動激起了黃中強等學生的反抗,他們在自己主編的初秋三班《火線》墻報上發表文章,以示抗議。但曾祥朋將墻報撕下,連同進步書刊一同送交縣國民黨當局,并開除薛弼珊、黃中強、薛冠洲的學籍。此舉引發師生不滿,初三班罷課,全校響應聲援,曾祥朋不得不撤銷處分。

斗爭仍在繼續,學校仍然監視進步學生的一舉一動。學生們毫不畏懼,繼續印刷、散發反對曾祥朋的宣言等,還創作相關內容的山歌、歌曲。1939年11月,學校宣布:開除薛弼珊、黃中強等17名學生學籍。憤怒的進步學生搗毀了校本部,撕下了學校張貼的布告,到國民黨縣政府請愿并示威游行,斗爭一直持續到寒假。后經省教育廳和專署派員調處,曾祥朋被撤銷校長職務,被開除的17名學生學籍得到恢復,斗爭以學生的獲勝暫告一段落。(《梅縣地區英烈傳 第二輯》)

筆耕不輟 抗日宣傳的先鋒戰士

1939年寒假,黃中強接到上級黨組織的工作調動通知,被掩護回到黃村老家。

1940年春節剛過,黃中強按黨組織的通知,到老隆與黃慈寬聯系,經其介紹到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連和隊,任該隊黨支部宣傳委員,該隊支部書記是黃敏,隊長是顏俠民。

連和隊駐地在忠信茶壺耳大屋,2019年被列入第9批省文物保護單位。

黃中強的任務是,到離忠信約4公里的油溪村舉辦夜校,進行抗日救亡宣傳。

同年6月,在東江特委的安排下,黃中強回到家里,以祖父名義打著辦補習班的名義,辦起了青干班。青干班由饒璜湘主持,學員包括黃中強等近20人。青干班辦了近一個月。

約1個月后,青干班結業,饒璜湘通知黃中強調至河源縣工作,任黃村區委書記。

1940年秋至1941年春,黃中強與歐陽源、劉成章、劉瑞廷領導葉潭地區的贖田還債、減租減息斗爭。他們組織的農抗會,會員近2000人。

1941年1月至6月,黃中強任河源縣委宣傳部部長。同年7月至年末,黃中強接替蔡子培任河源縣委書記。任上,黃中強牽頭出版了油印《農報》。

黃中強等縣委領導還派出統戰部部長丘國章等打入洪門,利用洪門爭取群眾,在康禾開展革命工作,建立了瓦窯村等據點。

黃村地區的革命活動,引起了國民黨河源縣當局的注意。縣長馬克珊率警員二三十人到黃村歐陽源家,抓了其父。當時,黨組織已先后將歐陽源、丘國章、張華基等人調離河源。

1942年1月至1944年5月,黃中強調到和東縣任特派員。

1942年春節后,黃中強離開了家鄉,先后與鐘俊賢、梁威林、林鏡秋等人接頭,了解和東黨組織情況。他被調往東水中心小學教書,以教師身份為掩護開展革命工作。

在東水中心小學任教近1年的時間里,黃中強貫徹“隱蔽精干”方針,著重進行和東地區黨組織的鞏固工作,在四聯中學等學校開展各種宣傳活動,主持學生會和《校刊》。1943年下半年,東江特委決定讓黃中強負責兼聯系和西縣黨委工作,并以做西藥生意為職業掩護。

1944年5月,黃中強調離和東、和西,到河源橫坑建立樟木油廠,作為東江特委的一個掩蔽點。同年11月,東江特委決定,后東地區全面恢復黨組織生活,并開展武裝斗爭。黃中強受梁威林指派,油印出版《星火傳單》,將這兩個決定傳達到了黃村、老隆等地。

1945年正月,梁威林、鐘俊賢、鄭群到黃中強家中,召開特委會議,對恢復黨組織生活和開展武裝斗爭以及各縣干部安排作了研究和決定,書記是梁威林,組織部長是鐘俊賢,黃中強被任命為宣傳部部長,武裝部部長是鄭群。

這次會議決定出版《星火報》,黃中強為社長。

聽從上級命令 北撤山東煙臺

自1944年貫徹上級關于開展武裝斗爭決定起,黃中強與特委領導梁威林、鐘俊賢、鄭群等一起參與各項軍事決策部署,具體負責紫、五、龍、河邊區武裝斗爭的領導與東縱派來的張華基等配合,從洪門會組織的武裝隊伍溫敬堯入手,通過擴充建立一支80多人的武裝隊伍,然后與梁威林、鄭群部會合組成東江人民抗日武裝自衛總隊(代號飛龍隊)。

1945年1月左右,特委獲悉紫金中心鎮溫家光因被國民黨通緝,帶著19支槍上了山。黃中強膽子大、工作方法多,他只帶了幾個人,就去與溫家光接洽。溫家光手下多為加入洪門的農民,黃中強著手開始對其進行整編,從五華、河源調來一批黨員和農村青年參與進來,舉辦了一期學習訓練班,將部隊發展到近100人。

1945年農歷六七月間,東江人民抗日武裝部隊3次攻打紫金黃塘,第三次行動由黃中強指揮,殲敵鐘育文部和兩據點,繳槍四五十支。此后,部隊進入康禾部署攻打黃村,但此仗由張修指揮。戰斗后,部隊由大水瀝轉到文秀塘、寧山,特委機關、總部駐于此。

當年農歷十一月,東江縱隊一個支隊挺進到后東地區,支隊長盧偉良率一個團進入黃村,同后東武工部隊組成聯合指揮部,指揮盧偉良,副指揮黃中強,政委梁威林。

1946年5月,黃中強接到中共香港分局關于北撤山東的通知,他與梁威林研究了北撤名單,并分工進行通知、執行。黃中強與梁威林趁夜色由當地農民黃光甫帶領,走小路前往老隆,乘小艇到河源,轉乘電船至惠州,后在樟木頭乘火車直達香港。6月28日,黃中強登船北上,全省北撤的有2000多人,分乘美國兩艘登陸艇和一艘巡洋艦,六七天后,抵達山東煙臺,后東干部五六十人編成一個小隊,由鄭群和黃中強負責。

26歲任河源縣人民政府首任縣長

1946年9月,國區部部長曾勉(曾希圣)號召北上的廣東干部南下廣東。

幾經輾轉,再次來到香港的黃中強,見到了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書記方方。很快,他被分配到九連游擊區工作,回到家鄉黃村,參加了抗征總隊部的領導,負責群眾運動的工作,主要是做黃村地區的分田工作。

北撤南返后的黃中強,與鐘俊賢、王彪一起參加了東江人民抗日部隊的領導、發展和鞏固民兵隊伍,在黃村根據地一帶展開大規模的民兵訓練;當河東主力部隊轉移河西后又參與粵贛邊支隊的組建和領導工作。他先后負責和參與了后東抗日鋤奸活動和黃塘、寧山、璉石戰爭,以及粵贛邊區打擊“土頑”、東江沿岸系列大小戰斗的決策和指揮,參與保十三團起義的談判。與黨建群運、政工宣傳一樣,在軍事活動中顯示了他的果敢與才能。(《東源縣黨史資料匯編》上)

1948年夏,為扭轉九連地區戰局,配合全國解放戰爭,根據中共香港分局的指示,決定成立中共九連地委,以魏南金為書記,鐘俊賢、鄭群、黃中強為常委,原九連工委書記嚴尚民則調去粵贛湘邊縱隊任參謀長。粵贛湘邊縱東江第二支隊隨后宣布成立,政委魏南金,司令員鐘俊賢,副司令員鄭群,政治部主任黃中強兼任《粵贛報》社長。

1948年8月15日,《粵贛報》出版創刊號,報道了廣東人民解放軍粵贛邊支隊于3月7日在河源上莞成立的消息和慶典的盛況、宣言、布告及支隊首長給人民解放軍總部、毛澤東主席、周恩來副主席、朱德總司令和各部隊首長、新華社的通電。

1948年12月7日,九連地區最早成立的縣級人民政權——河源縣人民政府在上莞宣告成立并發表宣言。26歲的黃中強兼任縣長,成為河源縣人民政府首任縣長。

1948年下半年,國民黨保十三團、保五團(后編為師)分別進攻河東地區、和東地區,讓參加共產黨部隊的子弟“改過自新”,并對革命家屬實施“罰紅谷”政策;對游擊區的山村,則采取了“并村移民”政策。當時地委的對策是:反逃跑、反自新;動員群眾堅壁清野,上山堅持革命,在軍事上主動出動打擊敵人。

創作熱血戰歌 60年余音不絕

1948年10月、11月,粵贛邊支隊接連取得東江河源的白馬、連平大湖獅子腦戰役的勝利,司令部開展以連為單位的評比運動,對戰功顯赫的連隊授予“鋼鐵連”稱號,當時第三團桂林中隊獲得“鋼鐵連”流動紅旗。

為鼓舞士氣,黃中強撰寫了《鋼鐵連之歌》歌詞:“革命的火花,燒紅了鋼鐵……你為了中國革命,你為了人類解放,你是雄風,你是烈火,你永遠沖鋒一往無前……東江怒濤滔天,九連萬山綿延,鋼鐵連旗幟飄揚在粵贛邊。”(李楚《東江革命歷史詩歌選集2》)東二支文工團負責人李濱譜曲,傳唱至整個九連山地區。直到60多年后,兩縱市區老戰士聯誼會的老戰士聚會時,還時常在合唱這支戰歌時回憶起激情燃燒的革命歲月。

1949年年初,東二支在東江邊五戰五捷,震驚華南,瓦解了保十三團的士氣。

黃中強給保十三團團長曾天節去函,陳述國民黨即將敗亡、共產黨必將取得全面勝利的大勢,力勸曾部起義。此文文采斐然,飽含深情,具有強大的力量:“先生深知大義,洞悉大勢,人心向背,順逆之理,成敗利鈍,胸有成竹,不言而喻,何甘長此覷顏朋奸,同歸于盡,而明哲保身,知難而退,見機而行,百訓昭彰,識時務者為俊杰,為忠為奸,何去何從?先生其善自處矣,時乎不再,稍縱即逝,當機立斷,請速圖之!”

在解放軍大舉南下的情勢下,收到黃中強來函的曾天節決定率保十三團起義投誠。5月初,嚴尚民和黃中強代表東二支同曾天節舉行談判,決定了起義的方式、日期等。5月14日,保十三團配合東二支進攻老隆,消滅了保五師師部,解放了老隆。

解放老隆后,九連地委、東二支司令部均駐老隆。黃中強隨軍至和東殲保五師主力后,回到老隆。當年七八月間,東江第二行政區督導處成立,黃中強兼主任,同時任東江行政委員會委員。9月,東江支前司令部成立,黃中強任副司令。10月,他離開東二支政治部,但仍在地委工作,專責做支前工作。10月,駐于河源城。11月,黃中強結束了九連地委的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黃中強先后任東江地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惠陽縣土改委員會副主任、東江地委委員兼惠陽縣委第一書記,華南分局農村部辦公室副主任、主任,廣東省委農村部辦公室主任、省人委農辦副主任、省人委副秘書長兼黨組成員、省農辦副主任(其間曾任韶關地委副書記兼和平縣委第一書記),梅縣地委副書記兼專員,廣東省農業局革委會副主任兼黨組副書記、省農業科學院革委會主任(院長)兼黨組書記、省科委副主任、黨組副書記,省科協副主席兼黨組書記,廣東省第六、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省人大常委會科教文衛委員會副主任等職。1987年,65歲的黃中強在廣州病逝。

    上一篇:今日層林染綠 明日漫山秋實
    下一篇:沒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