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穿越劇 沸騰一座城
■《趙佗回河源》劇組在龍川縣佗城鎮取景。(劇照)
■“趙佗”穿越到源城區埔前鎮陂角村蔬香園體驗越野車項目。
(視頻截圖)
■“趙佗”在和平縣彭寨鎮墩頭村了解墩頭藍非遺文化。(視頻截圖)
近日,由市委宣傳部指導,河源日報社精心組織策劃制作的7集微情景劇《趙佗回河源》,在河源日報視頻號上線播出后,收視、口碑全面開花,河源人的微信朋友圈刮起了一陣新的風潮。
“以新視野推開河源大門”“以短視頻為媒,發今日河源之聲”……《趙佗回河源》甫一上線,便引來無數網友在線追劇,期待揭開“南下第一干部”趙佗重返故地旅行的奇幻穿越劇情,跟隨情景劇重新認識今朝河源,感受時代發展脈搏。
據統計,《趙佗回河源》在河源日報社新媒體全平臺累計播放量超百萬人次,第一集《佗城情思》一經推出就取得了亮眼收視成績,觀看量迅速突破10萬+,1000多人點贊,130多人互動留言,“趙佗”的相關話題也在全網引發了熱烈討論。
【玩穿越】 趙佗一夢越千年 見證今朝盛世
近年來,以現代為背景的穿越劇風靡全網,其以獨特的劇情設定、創新的表現手法和豐富的情感描繪吸引著觀眾,呈現了一場別開生面、跌宕起伏的時空冒險。
緊隨時代的潮流,河源也加入到“穿越”大軍中。時針撥回到兩年前,《趙佗回河源》的種子就在那一刻孕育。
2022年,在市委宣傳部的指導下,河源日報社經過多輪碰撞研討,精心策劃微情景劇《趙佗回河源》,最終入選廣東省文化繁榮發展專項資金支持項目,從立項到制作完成共耗時2年多。該劇堅持以傳承與創新為主題,以“穿越”為呈現形式,敘事聚焦“南下干部第一人”趙佗,在創作上大膽構思,將時代與歷史交融,讓大家隨著一夢越千年的趙佗,游古城、賞非遺、品美食,從全知視角中,輕松愉悅、身臨其境般地感受新與舊的碰撞、古與今的交融,充分呈現新時代河源經濟社會發展面貌的變化,以及在非遺傳承發展和文物遺產活化利用方面取得的成績。
《趙佗回河源》共7集,每集時長約6分鐘,分別為《佗城情思》《遇見仙坑》《風雅東江》《萬綠蔚藍》《希望田野》《五味清歡》《此心安處》。全劇采用古今結合、穿插對比的表現手法,把人物故事放在宏闊的嶺南人文背景下,選取龍川佗城、萬綠湖、仙坑古村、春沐源小鎮、東源柳城智慧農場等河源旅游景點、現代化農場為主場景,通過“趙佗”穿越到現代的經歷,借助場景化再現、劇情故事等多維度、多樣化的方式,以“趙佗”的視角展現河源的新時代風貌和文化遺產傳承發展。
【談創新】 創作多元開放 以文化IP擦亮城市名片
“河源日報社抱著很開放的態度,給予了我非常寬松的創作空間。”作為《趙佗回河源》的編劇,市作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巫麗香結合出品方的要求,從一開始就給整個劇本定下了“創新”的基調。
如何既展現歷史又不枯燥?如何既保證劇情完整又不拖沓?……面對一系列創作難題,巫麗香聚焦年輕受眾這一群體,創新構思和表達方式,一改往日歷史劇傳統文本模式,采用當下流行的“穿越”手法貫通古今時空,讓趙佗在劇中設梗、“抖包袱”推進情節,以“古人看今朝”這種全新的視角,讓河源年輕一代以輕松愉悅的方式了解河源、認識河源、愛上河源,推動河源文化“活起來”“火起來”,豐厚新時代河源的歷史文化滋養,助力廣東文化強省建設。
為什么選趙佗作為主角?巫麗香介紹,從選角立意上看,“廣東之文始尉佗”,趙佗是“南下第一干部”,被譽為嶺南人文始祖,是嶺南文化的標志性人物。他經略龍川影響深遠,開啟了河源2000多年的客家歷史,留下了深厚的中華文明教化和燦爛的文化遺存,是今天河源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歷史文化的源頭。趙佗穿越千年之后,游歷河源,見證變化,極易引起河源人的共鳴、共情。
除了趙佗,小娟也是該劇的靈魂人物之一。巫麗香說,小娟在劇中起到承上啟下、推進情節的作用,是全劇極為重要的線索,是組合全劇素材的關鍵一環。比如,在第一集《佗城情思》中,小娟正因有創作需求,才能與街上不知所措的趙佗順利對接;在第三集《五味清歡》中,熟悉本地情況的小娟,才有能力帶趙佗品美食、逛美景。
“還有幾個人物,我感覺也是很成功的。”巫麗香介紹,源城區北門馬氏蘿卜粄的馬海爾,以及他的家族故事,都是比較溫情和感人;新豐江水庫的移民二代肖伯,以一張水淹前的故鄉地圖和一根扁擔之輕,講述10.6萬名水庫移民無私奉獻的家國之重,這份情感真摯很容易就走進觀眾心里。
巫麗香還提到,河源客家文化是深受中華傳統文化影響和浸潤的一個子文化,當下更需要大家一起傳承發揚優秀文化,構筑美好的精神家園。今后,她也會繼續聯合優秀團隊努力創新客家文化的傳承形式。如,采用以客家方言為載體的客家山歌劇、客家電視系列短劇等藝術形式,將河源客家文化元素注入作品當中,以更具創新力的客家風雅,來展示河源詩意、河源特色。
【迎挑戰】 全市首創之舉 種下河源影視“新種子”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文藝作品也不例外。為確保打造精品,河源日報社還誠邀本土資深影視公司導演及制作團隊參與此項目的策劃、拍攝、后期制作等工作,致力影片內容創新表達形式,推動影片全網“出圈”,以更好地宣傳河源文化,打造河源城市新名片,不斷提升河源城市知名度、美譽度。
“做好充足的前期工作,才能確保拍攝工作有序順利推進。”河源本土資深導演葉霆坦言,《趙佗回河源》是全市首部文旅穿越劇,意義重大,全劇制作耗時近2年,劇本創作、演員選角、道具制作、場景踩點等前期準備工作占用了大量時間和精力。
在演員選角方面,葉霆結合歷史資料和趙佗雕像等因素,決定選用河源籍演員劉東文飾演趙佗,堅持“本地情懷”,讓本地人出演本地影視作品。考慮到活潑開朗等人物設定,葉霆則選用了廣州演員董璐飾演小娟,以本色出演帶領趙佗逛河源。
在道具制作方面,葉霆力求貼近歷史,通過多次上門拜訪歷史專業學者、上網搜集權威歷史資料、研究本地趙佗雕像裝扮、向珠三角影視圈古裝影視專業人員取經等方式,設計出一套較為符合趙佗真實穿著風格的服飾。“本來是要佩劍的,但考慮到本劇輕松詼諧的風格,后面決定還是讓趙佗‘輕裝上陣’。”葉霆說。
值得一提的是,葉霆對劇本臺詞語言的轉化下了苦功。“畢竟趙佗是從2000多年前穿越回現代的角色,語言風格有所不同。”葉霆說,文字敘述和影視鏡頭在語言表達方面存在一定的區別,這就要求導演必須先吃透劇本語言,再通過鏡頭轉化為能讓觀眾通俗易懂的畫面語言。為力求盡善盡美,葉霆與巫麗香反復在劇本里“雞蛋里挑骨頭”,或調整語言風格,或重新設計情節,或濃縮劇本篇幅,修改的細節無數處,最終改了8個版本才定稿。
當記者問及拍攝收獲時,葉霆表露了“私心”——希望種下河源本土影視“新種子”。他說,河源近年來影視力量野蠻生長,以《鄉見未晚》為代表的優秀影視作品逐步走向更廣闊的市場,被更多的觀眾接受和喜愛,這釋放了一種堅定的積極信號:創新和沉淀,讓河源本土影視生命力變得更強。而拍攝《趙佗回河源》正是一次有意義的創新,該劇全網爆紅的背后,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河源影視“新種子”已發芽,未來將為河源城市形象宣傳貢獻更大的影視力量。
【獲好評】 百萬網友在線追劇 評論區聽取“哇”聲一片
一部穿越劇,沸騰一座城。《趙佗回河源》播出后迅速吸引百萬網友在線追劇,一時之間,好評如潮,河源日報視頻號評論區聽取“哇”聲一片。
不少網友對《趙佗回河源》的創意表示稱贊。網友“神明盧得水”直呼:“這個創意好啊”;網友“青青子衿m悠悠我心”同樣贊嘆:“天啊,好有創意”;網友“卡卡卡卡卡卡卡”表示:“趙佗大王回河源!故事創意和拍攝畫面都讓人眼前一亮”。
也有網友秒變“佗粉”,從預告片追到全劇終。網友“溫心虹”說:“期待全集,我可要準備追劇啦!”;網友“歐陽烈”說:“拍得好!跟著微劇去旅行!”
還有好學的網友,直接看劇學歷史。網友“勇敢向前走”說:“讀書看報是一種樂趣,今天初看《趙佗回河源》,對趙佗故事一知半解,認真看完后才完全明白。”
除了看趙佗,也有一大批網友關注到河源的好山好水好風光,對這波精品文旅宣傳感到滿意。網友“琳瑯不惑”說:“終于看到河源文旅的實力了。”;網友“lyw李郁文”說:“每集我必細看,以古裝為引,看河源美景,真是妙不盡言呀!”
此外,兩名主演通過此番拍攝,也對河源有了全新的認識。劉東文是河源人,在外地工作,雖偶有帶家人回家鄉景點游玩,但他也感嘆:“家鄉變化真大,原來還有這么多好看又好玩的地方。”
董璐身邊有不少河源朋友,平時也吃過河源客家菜,但這是第一次來到河源,也是第一次品嘗正宗的河源客家菜。“這里的美食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比我在外市吃的河源客家菜正宗太多。”她說。
【影評】
“微短劇+文化”
賦能城市形象宣傳
■羅麗麗
日前,由市委宣傳部、河源日報社創作的微情景劇《趙佗回河源》推出,以南越王趙佗穿越回當今河源為創意,以趙佗游覽河源為視角,融入了佗城文化、仙坑古村、客家美食、墩頭藍非遺和河源產業等元素,將歷史傳統文化與現代城市發展相融合,向觀眾展現了河源這座客家古邑獨特的城市文化特征,推出不久就火爆全網,全平臺播放量超百萬,賦能城市形象宣傳“出圈”。
提煉城市符號,巧用歷史名人代言。《趙佗回河源》以2000多年前設縣治于龍川佗城的南越王趙佗為代言人,以情景輕喜劇的形式講述河源故事,通過當下流行的穿越元素,將嶺南歷史文化名人趙佗化身接地氣的游客。人物設計合情合理、有血有肉,穿越后的“大王”由回到現代的局促、探索,看到當初勵精圖治的地方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由衷感到驚喜、欣慰的心理變化,既有歷史人物的厚重感,又有細膩的人文關懷,加上幽默詼諧的橋段設計,讓觀眾感知歷史名人魅力的同時,喚醒對地方文化的認同感和依戀感。
彰顯地域特色,激活客家文化基因。好景不必遠方,微情景劇展現了“詩與歷史”的美好畫卷。劇中,河源的自然風光與人文底蘊相融合,以歷史淵源為情感紐帶,展現了古色古香的八角樓、碧波蕩漾的萬綠湖、風光旖旎的春沐源小鎮等文旅新業態,以及具有獨特文化價值非遺墩頭藍的活化應用,別有風味的客家美食等充分展現,使觀眾更為直觀地感受河源民俗風光和歷史人文。
把握時代脈搏,塑造鮮活人物群像。微短劇還原了真實的當地生活,設計了生動的人物形象,短劇里有代表熱情開朗的客家姑娘、堅守美食傳統的手藝人、匠心不改的非遺傳承人、朝氣蓬勃的年輕創業者等,既有熱鬧煙火氣息的街頭小巷,也有方興未艾建設中的城市圖景,較為成功地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
《中國微短劇行業發展白皮書(2024)》統計顯示,截至今年6月,我國微短劇用戶規模已達到5.76億人,占整體網民的52.4%。在此背景下,“微短劇+文化”猶如一股活水清泉,以文化傳承為根基,以歷史名城、非遺文化、美食美景、田園生活等為題材的精品短劇的傳播,為城市形象塑造注入新活力。
(作者系河源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趙佗回河源》一夢千年
■石志杭
南越王趙佗是我國歷史文化名人,被譽為嶺南人文始祖、嶺南開發的第一功臣,他提倡文教、革新制度、興修水利、發展農耕……回望他的一生,從龍川令到南越王,一路南下是他的人生主軸,勵精圖治是他的畢生功業。可以說,嶺南物阜民豐由他始,嶺南文脈千年也由此興。
近日,由中共河源市委宣傳部指導、河源日報社精心組織策劃制作的微情景劇《趙佗回河源》,甫一上線,便引起熱議和受到好評,該劇之所以被點贊,主要是抓住了“新”“奇”“妙”。
首先是視角之新。穿越回過去是文藝作品的常見橋段,鋪開歷史的畫卷,娓娓道來。而《趙佗回河源》反其道行之,讓趙佗穿越到今天的河源,以古人看今朝。由此展開的種種情節,講述的是千年文脈、歷史傳承,以及今日成就,可謂構思大膽,策劃巧妙。將歷史與現實串聯起來又寓意古今之變,做到了不落窠臼,別出機杼。
其次是場景之奇。劇中場景多變,以古建、新址為基,通過場景的設置與切換,在一問一答之間展示了河源從古至今的發展歷程。如仙坑八角樓濃縮的建筑特色、登云書院昭示的耕讀傳統、龍川學宮寄寓的讀書報國夢想,還有萬綠湖、燈塔盆地農高區體現的綠色發展、創新發展理念。劇中的趙佗穿梭于“未來”奇景之間,驚嘆滄桑變化。
最后是五味之妙。嶺南自古為百越之地,趙佗的大力開發使得漢文化在此生根發芽、交織繁盛,最終孕育出今天的客家文化、廣府文化等。劇中通過趙佗的視角向觀眾展示了河源城的傳統吃食,蘿卜粄、九重皮、艾粄、灰水粄、紅粄、豬腳粉,令人食指大動;還領略了紫金花朝戲、墩頭藍染的魅力,可謂文化盛宴。
蘇軾云:“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雖為“南下干部”,但一生功業均建基于此的趙佗,早已將自己當作了嶺南人,他期盼百姓安居樂業的夢想也早就化為了現實。
當前,互聯網技術發展迅猛,短視頻平臺興起并迅速成為當下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娛樂方式。微情景劇《趙佗回河源》恰逢其時,制作團隊依托深厚的歷史底蘊、豐富的文化資源,加以精心創作,以短視頻為媒,發今日河源之聲,真正做到了發揮平臺優勢,賦能文旅宣傳,最終落到新時代新發展之上。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編輯)
■本報記者 林梓楷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