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陬之地的開拓者
——永安知縣陳榮祖制菩米治瘴毒,引進通菜種植

永安縣地處偏遠,初期環境惡劣、社會不安定,主政官員的工作異常艱難。明萬歷二年(1574年),惠州督捕署派來的高守謙,致力于招徠流民、開墾荒地、掩埋尸骨,常常廢寢忘食地工作。在任5個多月后,他就因勞累過度而去世。
經過12任知縣的努力,到了萬歷年間的陳榮祖上任時,情況才逐漸改善。陳榮祖注重從百姓最關心的“衣食住行”入手,推行了一系列民生措施。他教民眾制作熟米(又稱菩米),這種米不僅營養豐富,還能避免瘴氣疾病侵襲。他還引進了通菜的種植,解決了部分糧食問題。
400多年后的今天,陳榮祖的故事依然附著在這些常見的食物上,被人們口口相傳,成為永安縣歷史的一部分。
1、僻在荒陬的新縣初建
隆慶三年(1569年),割歸善縣古名都、寬得都以及長樂縣琴江都建縣,縣名永安,以烏石約安民鎮(在今紫城鎮)為縣治。
永安縣建縣之后,隸屬于惠州府,全縣分為3個都,即古名都、寬得都和琴江都。各都又分為若干社約,古名都有14個社約,共150個村;寬得都有12個社約,共118個村;琴江都有12個社約,共127個村。
建縣之初,原縣城地址,因連年寇亂,居民很少,只有陸、童、游三姓居民最先住在縣城內,至萬歷十六年(1588年)才由江西安遠縣、福建武平縣和廣東興寧縣、長樂縣移民到永安開墾。其他姓的人們陸續來到縣城居住,最初的陸、童、游三姓的人都已移居別處,陸姓留下最后一人,是陸石安,于民國五年(1916年)去世。(《紫金文史 專輯》)
2、21年換了12任知縣
隆慶三年,永安建縣后,首任縣令原是建安人魏世熙,有司多次敦促他趕快到任,催得急了,魏世熙大喊:“安所置縣?安所置世熙?”終究他還是沒去上任。當時永安還未建有城門和城墻,還有匪徒余黨。
于是,福清人林天賜于隆慶四年五月署理永安,“筑土城、招流亡”,膽大心細,曾與賊盟,內綏百姓,外御群盜,其功最著。
繼任永安知縣一職,任期短則約一年,長則三四年。其后:隆慶四年(1570年),福建龍溪人、舉人陳哲到任。《永安縣次志》云:“能撫循其民。”
隆慶六年,陳立中到任。《次志》云:“躬入諸賊巢說降,有功。”
隆慶五年,江西豐城人袁應祈到任。
萬歷元年,福建仙游人、歲貢李相到任。
萬歷三年,廣西全州人、舉人伍成準到任。
萬歷五年,廣西馬平人、舉人權用溥到任。
萬歷八年,福建晉江人朱孔昭到任。
萬歷十二年,湖北潛江人、恩貢郭之藩到任。始撰邑志。
萬歷十六年,浙江新城人、進士馮渠到任。《永安縣次志》云:“有德政。”
萬歷十八年,福建同安人、舉人陳榮祖到任。
陳榮祖(生卒年月不詳),福建省同安縣人。明萬歷十八年庚寅(1590年)中舉,朝廷任命為永安知縣,任期為萬歷十八年至萬歷二十三年,任期達5年。
3、制菩米治瘴毒以安民
建縣20多年的永安縣,大批外地人口遷來墾荒開田,永安的人口逐漸多了起來。但處于“瘴雨蠻煙”之區的永安人民生活還是很困苦,生產力低下,人們經常染病,尤其是新遷來的移民大都不適應永安的水土,很多人受山嵐瘴氣的影響經常患病。病人全身浮腫,面黃肌瘦,有的甚至湯藥無效,中年早逝。
陳榮祖來永安后,了解到老百姓的疾苦,經常到鄉村巡視,訪貧問苦,尋找應對瘴氣的辦法。陳榮祖深諳醫理,認為此病為山嵐瘴氣、水土寒涼所致。
陳榮祖遂傳令張貼告示,于某年某日在某地傳授民眾制作并進食熟米,以抵御日益嚴重的黃腫疾病。是日,令泥匠壘起3口大鍋,鍋中放滿稻谷,加上清水用柴火煎熬,熬至稻谷全熟后撈起,第二天曬干后,再叫人去掉稻殼。熟米如珍珠翡翠般,且碎米粒極少。知縣令衙役將熟米用水洗凈后放入鍋中,再加入適量姜絲用火熬煮成米粥,擺在人們的面前。人們食過熟米粥后全身流汗,頓覺神清氣爽。長期食用,病患者不藥而愈,對陳榮祖稱頌不已。(《河源民間故事精選》)人們認為,山民身處山林,水質清寒濕毒,腸胃常有不適。熟米可祛寒濕,因此,食熟米的習慣流傳至今。
4、菩米流傳閩粵
為了推廣菩米的制作和食用方法,陳榮祖從外地引進了風車、礱、碓、米篩等一批菩米加工工具,還引進了一批能制作這些工具的工匠。經過他的推廣,菩米在永安各地普遍制作食用,終于解決了山區濕度大、潮氣重帶來的瘴癘疾病問題,老百姓才過上了平安的日子。
菩米制作食用流傳到了永安以外的其他嶺南客家地區,使更多的人適應了當地水土,減少了疾病的發生。人們不知道這是陳榮祖發明并推廣的,就傳說其制法是菩薩所賜,故客家人把此米稱之為“菩米”。“菩米”也稱熟米。“熟米”一詞是后來起的學名,是相對于生米(稻谷未經熟制直接碾成的米)來說的。
福建《上杭縣志》記載:當地山多水寒,居民常患腳氣病,改食菩米,腳氣病就好了。有人覺得吃菩米太費柴火和精力,還是吃回原來的米,結果腳氣病復發,于是又改食菩米才好了。這事傳出來,吃菩米便成習慣了。梅州客家人稱菩米為符米,認為符米有祛淤清濕的作用。
在舊時,每年的四五月份是一年之中的青黃不接之際,“肚饑等唔得禾黃”。為了度過吃不飽的時光,客家人在很久以前就形成了吃菩米的習俗。據《客家飲食文化研究》介紹,菩米,又叫炸米、烳米和符米,即取七八成熟的稻谷先煮熟后經礱去谷殼的米。之所以要先煮熟,是因為七八成熟的稻谷顆粒未飽滿,若按常規曬干而礱,則成礱糠碎米,而制作菩米則可大大減少浪費。用菩米做成的飯雖然其口感遠不及生米做成的飯,但在青黃不接之時,不失為一種救急的有效方法。
久而久之,客家人漸漸發現菩米保存了米皮,其營養更為豐富,且吃菩米具有防治腳氣病的功效,同時也是糖尿病患者的合適主食。隨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后糧食的豐富,吃菩米的習慣也慢慢消失了。總的來說,制作菩米是客家先民南遷閩粵適應當地水土,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生存智慧。
2016年,紫金的“菩米”制作技藝被列入河源市第六批非遺項目。近幾年來,傳統菩米又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消費者對大米的需求已從追求外觀、質量,逐步轉向追求營養健康及功能性。據悉,富硒米、控糖米、營養強化米等功能性大米的市場份額正逐年遞增”。梅州五華縣有“五華糧倉”之稱的潭下鎮,菩米產業已納入“一村一品”項目。
5、引進通菜及其他農業技術
除了教人們制作菩米,陳榮祖還帶來了其他的農業生產技術,獎勵邑人墾荒種植,引進先進生產工具,教人們廣種姜、芋、麻、豆等作物,其中有一樣味道很好的蔬菜,也是他引進的。
據說,當時引進的空心菜,種出來后叫不出名來,因為種子是在陶甕中帶過來的,所以老百姓就叫它甕菜,這個叫法一直沿用至今。現在源城區、東源縣等地的人們,也把空心菜叫成ang(平聲)菜,發音略有不同。
陳榮祖平時沒什么架子,更不顯官威,除公事坐堂穿官服外,其余時間經常穿便裝,不帶隨從,到鄉村或者街市上與老百姓一起拉家常,遇上老百姓有什么喜事,他也送禮賀喜。小孩子不知道他是縣官,叫他陳伯,他也很高興地應答,所以老百姓有什么事都愿意跟他說。
通過先輩的口口相傳,紫金邑人馬兆鑾除還記得陳榮祖以菩米解決瘴疬所帶來的疾病的故事外,還記得他另外一些傳說。根據馬兆鑾講述(練立權整理):傳說有段時間,陳榮祖聽說縣城圩上賣羊的人為了多賣點錢,賣羊時每頭羊都拴一條用浸濕的禾稈搓成的又粗又長的草繩,過秤時連草繩一起上秤算錢,他就在一個圩日專程到賣羊的行市去了解情況。發現真有這種行為后,就問賣羊的人:“你這是賣羊還是賣草繩?是賣草繩就沒有這個價格,是賣羊就不應該連草繩一起過秤。”賣羊的人見是縣官來管,急忙認錯。此后,圩上賣羊的人再也沒有連草繩上秤算錢的行為了。
《永安縣次志》載,陳榮祖出行時,挑行李的夫役、干糧等,都是自備的,“地方無擾”。他設立社學,聘請教師;他革除陋規,逢年過節或他自己生日,一概不收賀禮。人們遭受火災,他發放撫恤銀;民眾有遭受瘟疫死了的,“給棺以葬”。
陳榮祖還設立社學,選擇羅光宇等10余人,給予衣巾等物,聘為社學教師。
縣里九丫樹地方有白額猛虎傷人,陳榮祖齋戒過后,到城隍廟祈禱畢,派人找到老虎并將之射殺,以便民眾出行。
6、陳榮祖的生祠與傳說
陳榮祖在任5年,政績有目共睹,得到了永安百姓的擁戴。明萬歷二十二年升任廣西德慶知府,離任時,永安邑人沿街設香案,上置水盆、明鏡(寓意清如水、明如鏡)夾道歡送,給他送“萬民傘”,譽他為青天大老爺。
邑人感激陳榮祖為老百姓做了許多好事,就在縣城的西門內給他建了一座生祠,叫陳公祠,里面除了有陳榮祖5尺高的塑像外,還有礱、碓、風車等工具。傳說,陳榮祖到廣西任官3年后,左耳邊上長了一個癰,又疼又癢,怎么治都治不好,懷疑是永安的生祠有問題,就派人來看。那人到了陳公祠后,四處查找,在陳榮祖塑像的左耳邊上看見有一個蜂窩,隨手抹去,擦干凈后就回廣西去了。那人回到廣西后,陳榮祖的癰已經沒了。病好的那天,正好就是他塑像上的蜂窩被抹掉的日子。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陳榮祖入祀永安名宦祠。
陳榮祖離任后,萬歷年間的永安知縣又換了好一批:浙江歸安人、進士張居敬;江西人、選貢吳三樂;浙江嘉興人、舉人沈中虛;福建安溪人、選貢李懋楚;浙江天臺人、選貢揚士化;福建龍溪人、選貢謝應風;浙江烏程人、舉人吳維聰;福建漳浦人、舉人朱朝錦。
這些知縣當中,楊士化與陳榮祖一樣,于順治十八年入祀永安名宦祠。楊士化是浙江天臺人,萬歷三十九年,以選貢的功名出任永安知縣。禁止私下交易日常用品,公平買賣,按標準收繳糧食和馬匹,不使用私人的稱重工具。出行時自己雇傭人,不役使百姓。他還捐出自己的俸祿來修繕學校,每月出題考核,六年如一日。人們還這樣傳說:百姓家失火房屋被燒,他去祭拜,火就熄滅了,祈求降雨也能應驗。在城建上,楊士化在四個城門建樓以防匪患,又建造了紫金山雄鎮樓。在城西關外建了一座橋,使百姓不再為涉水過河而苦惱,幾百年間人們還稱這座橋為“楊公橋”。
■本報記者 凌麗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