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分三步推進燈塔盆地灌區建設
點上出彩 面上開花 網上結果
■本報記者 劉昕
近日,在東源縣順天鎮橫塘村的稻田邊,幾名村民扶著鐵锨站在田埂上,含笑看著大股清水流進田地……建設中的燈塔盆地灌區工程全速推進中,加固改造了橫塘村5座山塘,以往因找不到灌溉水源讓村民焦頭爛額的“難題水”變成了“舒心水”。橫塘村黨支部書記朱理堅說:“老百姓都盼著灌區建設快速推進,灌溉有保障了,發展就更有信心了。”
河源市燈塔盆地灌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燈塔盆地灌區建設項目將分近、中、遠期實施,按照“總體謀劃、分期推進、分縣立項、分步實施”總體思路,近期以農高區和區域內中型灌區為核心區,兼顧周邊部分用水緊缺區域,中遠期拓展到整個燈塔盆地,實現“點”上出彩、“面”上開花、“網”上結果,滿足燈塔盆地及周邊區域農田灌溉等用水需求,全力保障糧食安全。
引來源頭活水造福灌區人民
保障糧食安全始終是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每一幅豐收畫面背后,都離不開水利的重要支撐。灌區,一頭連著國家糧倉,一頭連著百姓生計。
燈塔盆地現有東源縣赤竹徑中型灌區、東源縣白礤中型灌區、東源縣大坑中型灌區、和平縣桂陂頭中型灌區、和平縣月坑中型灌區、連平縣高莞中型灌區、連平縣甕潭灌區7個中型灌區。長期以來,在保障糧食安全、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縣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這些灌區都始建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設計標準低、渠系建筑物配套不完善、老化損毀嚴重,致使輸水保障和防洪排澇能力不斷下降,有效灌溉面積逐漸縮小,農業保灌能力不足,灌區群眾迫切要求進行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
“燈塔盆地灌區建設是一項長期計劃和工程,整個項目分近、中、遠三期實施。”上述負責人介紹,燈塔盆地灌區建設分三步推進。其中,近期工程將優先開展水源、渠系、農田灌溉排水建設項目,優先安排燈塔盆地核心區以及需水迫切區域項目,以縣區為單位,分步、分片區、分頭實施。近期工程分布在上述7個中型灌區,將規劃實施渠系續建配套現代化改造188.56公里、水庫改造提升38座,修復提升燈塔盆地基本灌溉功能,提高灌溉保證率及擴大覆蓋范圍。目前,燈塔盆地國家農高區率先在農高區范圍內農業生產需要最迫切的區域組織實施應急性工程,直接受益群眾5000多人。
據悉,近期項目工程完工后,每年將為東源、連平、和平三縣大幅增加灌區內的可利用水資源,可改善灌溉面積17.99萬畝,灌溉保證率達90%以上。“灌溉率提高了,土地資源的利用率也高了,村民們將迎來豐收,收益也會增加。”上述負責人說。
灌區覆蓋面積37萬畝
“灌區建設,不僅能解決農田灌溉問題,還能改變種植結構、種植方式和種植規模,將推動農業從單一的傳統種植向產業化、規模化發展,不斷提升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意義重大。”和平縣禮士鎮相關負責人認為,燈塔盆地灌區建設是推動現代農業發展、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之一,對禮士鎮的經濟發展將發揮重要作用。
據介紹,中遠期工程主要通過對上述7個中型灌區外的禮士鎮、澗頭鎮、雙江鎮等10個鎮較具規模的小灌區進行渠系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山塘等小微型水源工程、農田灌溉排水建設項目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高水源灌溉保證率,擴大灌溉覆蓋范圍。主要工程包含小型水庫改造加固及渠系改造、山塘改造,甕潭灌區骨干工程、渠系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農田灌溉排水建設項目等。區內興建水源工程及環形高干渠,中小型灌區通過串聯并通的形式,形成一個完整的可調配農業灌溉供水體系,相當于大型灌區的“動脈”。
遠期工程將開展總水源—環形高灌渠建設,形成主水源、高主干環渠、眾多中小灌區相互連通的“長藤結瓜”狀灌區工程體系,構建穩定高效的燈塔盆地灌區生態系統。灌區內繼續推進渠系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山塘等小微型水源工程、農田灌溉排水建設項目建設,擴大產業布局,提高燈塔盆地灌區的水源保證率和灌溉保證率。工程完工后,基本實現燈塔盆地大型灌區內有水可灌、有產業可引進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灌區覆蓋面積37.19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