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區學習宣傳貫徹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精神
奮力推動河源實現綠色崛起
○本報訊 連日來,我市各縣區紛紛召開專題會議,學習宣傳貫徹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精神。
東源縣
東源縣表示,要自覺服務和融入國家戰略,積極謀劃與粵港澳大灣區對接合作,建強科技人才隊伍,推動全域全面“融灣”“融深”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要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抓好大產業、大平臺、大項目、大企業、大環境,推動產業強縣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要大力實施“百千萬工程”,培育優勢產業,全力推進城鄉建設,強化發展保障,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要持續擦亮綠色崛起的鮮明底色,實施綠美東源生態建設“六大提升行動”,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打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有效轉化通道,推動綠美東源生態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要認真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大力實施“文化+”戰略,全力落實好省委提出的“民生十大工程”,推動民生社會事業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要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推動法治東源、平安東源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要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和黨的建設,持續深化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推動全面從嚴治黨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和平縣
和平縣表示,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是在全省上下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奮力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要高度重視、周密部署,迅速興起學習宣傳貫徹熱潮,全力推動省委工作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在和平落地見效。要圍繞一個目標,全面準確學習領會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精神。要在“再造一個新廣東”的進程中,深刻把握“走在前列”總目標所蘊含的新內涵、新使命、新要求、新期待、新標高,為廣東“走在前列”、河源加快實現綠色崛起作出和平貢獻。要解決六大問題,切實把和平高質量發展的路子走好走實。要找準定位、正視問題、樹立信心、創新方法、強化責任、久久為功,切實把工作落到實處、抓在長久。要自覺對標對表,奮力譜寫新時代和平高質量發展新篇章。要加快“融灣”“融深”步伐,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全面推進“百千萬工程”,加快綠美生態建設,創建全國縣級文明城市,全力保障改善民生,推進平安和平、法治和平建設,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和黨的建設。
龍川縣
龍川縣表示,要加快全域全面“融灣”“融深”,積極探索“飛地經濟”,一體推進“軟硬聯通”,縱深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在融入和服務國家戰略中力爭上游。要突出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著力推進產業興縣,加快打造“3303”產業集群,做強“4+1”主導大產業,在培育現代化產業體系中力爭上游。要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事業,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力爭上游。要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大力發展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精心打造公園城市、和美鄉村,在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中力爭上游。要充分發揮水資源優勢,推進食品飲料及水經濟產業提速發展,激活水運發展新動能,在統籌做好水文章中力爭上游。要深入推進綠美龍川生態建設,在加快綠色發展中力爭上游。要堅定推進文化強縣建設,在統籌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力爭上游。要用心用情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力爭上游。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在落實“全面穩、盡量好、結合實際快”中力爭上游。要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和黨的建設,在鍛造更加堅強有力黨組織中力爭上游。
紫金縣
紫金縣表示,要在全域全面“融灣”“融深”中積蓄新動能,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國、人才強縣戰略,不斷塑造發展新優勢;要在實施產業興縣戰略中實現新突破,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加快工業園區擴容增效步伐,推動特色農業標準化、規模化發展,大力推進各項產業項目建設,把招商引資作為“頭號工程”,增添持續發展動力;要在實施“百千萬工程”中展現新作為,以開展“賽龍奪錦”活動為抓手,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統籌抓好美麗圩鎮、美麗鄉村建設,支持鎮、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設施農業和文旅產業,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群眾增收致富;要在綠美生態建設中彰顯新擔當,大力推進綠美紫金生態建設“六大行動”,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和古樹公園建設,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和綠色生態產業,嚴格落實河(湖)長制、林長制,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要在增進民生福祉中再上新臺階,常態化落實“面對面”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機制,統籌推進縣精神衛生中心、縣第三人民醫院等民生工程建設,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在統籌發展和安全中取得新成效,持續開展維護政治安全九個專項行動,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深入推進法治紫金、平安紫金建設,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確保社會大局平安穩定。
江東新區
江東新區表示,學習宣傳貫徹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政治任務,要全面學習貫徹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精神,以高度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為河源加快實現綠色崛起貢獻江東力量、展現江東擔當。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推進“融灣”“融深”步伐,構建“硬聯通”交通體系,構建“軟聯通”制度體系。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加快培育優勢產業。堅持全面擴容提質,加快推進“五大平臺”建設,加速推進產業園區主平臺建設,強力推進城市起步區平臺建設,全力推進高鐵新城平臺建設,聚力打造臨江、古竹圩鎮兩個平臺。堅持科教興區戰略,夯實現代化建設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推進新時代人才建設。大力實施“百千萬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深入推進綠美江東生態建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實好“十件民生實事”和“面對面”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工作機制。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高效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和黨的建設,加強干部隊伍建設,持之以恒正風肅紀反腐。
河源國家高新區
河源國家高新區表示,一要持續加快“融灣”“融深”步伐,積極參與和服務“雙區”和“三大平臺”建設,主動承接珠三角產業有序轉移,激發高質量發展新動能。二要持續加快產業集群打造,提升主導產業能級,大力發展千億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百億級食品飲料和水經濟產業集群、百億級機械與模具產業集群,重點推動京泉華、禾望、農夫山泉三期、紫泉、白象等一批大項目動工、投產、增資擴產,加快建設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產業園、水經濟產業園等產業配套項目。三要持續加快產業空間拓展,加快推進跨江融合發展、省級主平臺建設、產業用地整治提升等各項工作。四要持續加快科技人才協同創新,加快推進創新主體培育、創新載體建設、人才高地建設。五要持續加快產業環境優化,提升政務服務水平,提升企業員工幸福指數,深化“面對面”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工作機制,打造優質營商環境高新區品牌。六要持續加快國企改革,加快推進國企改革方案實施,強化區屬國企自我造血功能,提升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七要筑牢安全穩定基礎,堅持深化“黨建+網格化”管理,抓好安全穩定各項工作,為又快又穩高質量發展營造安全發展環境。
(本報記者 李成東 葉春雨 陳小玲 田紅秀 鄧燕琴 張平 特約記者 藍天明 張小建 江逸倫 曾祥太 黃從高 甘建樓 廖志良 聶燕民)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