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源縣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干部守初心、擔使命書寫發展新篇章——
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 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
■朱火養(右)與村干部一起在中國嶺南農耕(移民)文化博覽園調整農耕展品。黃贊福 攝
■在澗頭鎮大往村黃果種植基地,大往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丘澤鋒(中)在指導村民種植黃果的技巧。黃贊福 攝
■配套設施齊全的仙塘鎮觀塘村文化活動中心成為東源乃至市區市民休閑打卡網紅點。楊堅 攝
核心提示
行動是最有力的帶動,示范是最鮮明的垂范。近年來,圍繞縣委提出的“東強西優南擴北實”發展戰略和“一核一副三重四組團”區域協調發展格局要求,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美麗鄉村建設等中心工作中,全縣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干部,充分發揮黨組織 “火車頭”的引領作用和黨員干部的先鋒帶頭作用,守初心、擔使命,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輝煌的成就,涌現出了一批優秀的黨組織和黨員,他們用行動書寫了“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的初心和使命。
目前,東源縣共有基層黨組織1107個,其中基層黨(工)委36個,包括鄉鎮黨委21個、機關黨(工)委10個、事業單位黨委4個、非公企業黨委1個;基層黨總支132個,包括機關黨總支25個、事業單位黨總支10個、村(社區)黨總支95個、國有企業黨總支2個;基層黨支部939個,包括村(社區)黨支部426個、機關事業單位黨支部348個、企業黨支部134個、社會組織黨支部24個、其他類型黨支部7個。全縣共有黨員27861名,其中農村黨員16498名、機關企事業單位黨員6855名、“兩新”黨組織黨員537名、其他黨員3971名。
省優秀共產黨員朱火養:
半生心系家國事 一抹夕陽照故鄉
個人簡介:朱火養,男,漢族,1959年10月出生于東源縣順天鎮黨演村,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高級經濟師、高級經營師,深圳市深港集團原黨委書記、董事長,2019年10月退休后將黨組織關系轉移至黨演村黨支部,現任順天鎮黨演村三新經濟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社長、廣東順演三新文化產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職務。
一天時間完成涉及117戶960人的7000多畝土地流轉工作,48天把1.8萬平方米的坑洼空地“蝶變”成了一座氣勢恢宏的中國嶺南農耕(移民)文化博覽園,推動了一個個項目順利高效建設……這一件件大事干成的背后,都離不開一位退休老黨員的努力付出。他就是朱火養,經歷過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戰火洗禮,轉業后在深圳職場摸爬滾打成就一番事業,退休后不忘鄉梓為家鄉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堅韌不拔
深圳闖出一片天地
1976年12月,年僅17歲的朱火養響應國家號召,應征入伍。在部隊里,他時時刻刻向優秀看齊,在訓練中敢于叫響“跟我上,看我的”,切實做到沖在前、干在先,為全班戰士起到了先鋒模范帶頭作用。1979年對越南自衛反擊戰打響,朱火養堅決服從上級命令,穿梭在戰場前線和后方,搶救傷員,為前方部隊輸送彈藥,一次次從槍林彈雨中死里逃生,多次圓滿完成作戰任務,榮立個人三等功。
1982年9月轉業后,朱火養來到深圳。由于沒有學歷、沒有背景、沒有資源,剛到深圳的他四處碰壁、飽受挫折,然而在部隊的經歷培養了他堅韌不拔、不畏艱苦的優良品質,不曾因為現實的種種困難而選擇放棄。他從一名普通的卡車司機做起,堅持邊工作邊學習,初中沒畢業的他通過自考拿到了研究生文憑,考取了高級經濟師、高級經營師職稱。由于各方面表現突出,2001年他接任深圳市深港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一職。
2003年非典期間,朱火養在深港集團原有線路一半停開的情況下,強力推動開通皇崗口岸到香港旺角和荃灣的兩條短途客運路線,方便了香港與內地的社會文化交流、旅游及商業活動,給香港及內地帶來了極大的社會經濟效益。深港集團這家老牌公路客運企業,在朱火養的帶領下,克服重重困難,不斷開拓創新,先后在惠州大亞灣合作成立新公司,開通24小時粵港直通巴士……在其帶領下,深港集團被評為“中國道路運輸資質企業100強”,其本人也先后獲得全國 “五一”勞動獎章和深圳市“文明市民”“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深圳市百名杰出企業家”等榮譽稱號。
退休返鄉發揮所長
助推家鄉產業發展
飲水思源,不忘初心。無論是在部隊,還是在深圳,家鄉黨演村永遠都是朱火養最眷戀的港灣。在任深港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期間,他持續關注家鄉的發展變化,不斷利用自身資源為家鄉發展振興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2019年10月退休后,本可以留在深圳含飴弄孫、頤養天年,但他懷著對家鄉的滿腔熱愛回到了黨演村,決心帶領老百姓打開致富大門、過上美好日子。
為了促進黨演村經濟發展,朱火養帶頭成立黨演三新經濟合作社,引導村民入股理事會,帶動群眾共同致富。他擔任合作社社長期間,一不領工資,二不拿股份,三不參加分紅,先后累計捐款65.5萬元用于完善黨演村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在一次施工作業中他還受了傷,后背貼滿了藥膏,鄉親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紛紛開始全力支持和擁護他。涉及117戶960人的7000多畝土地流轉項目,在他的積極推動下,一天之內全面完成土地流轉簽約工作,創造了驚人的“黨演速度”。
62歲的朱火養克服身體不適,自費赴五個省區考察,學習地方發展典型經驗、先進做法,充分考慮黨演村的生態優勢、區位優勢、本地文化特點等因素,創造性提出黨演村“一園九區”整體規劃布局,先后引進了中國馬會、牧原股份等一批大型企業,有力推動了黨演村的產業發展,努力打造美麗鄉村與產業融合的“黨演模式”。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在嶺南農耕移民文化博覽園項目建設過程中,在項目資金還未完全到位的情況下,朱火養不斷與相關建設單位溝通協商,極力爭取多位負責人的理解與支持,多個施工單位同意先行墊資開展建設。他的努力并沒有白費,占地1.8萬平方米的博覽園項目,創造了從開始施工到正式開園僅用了48天的“黨演效率”,受到市委、縣委領導的高度肯定。
省優秀黨務工作者丘澤鋒:
青鳥歸巢報桑梓 服務群眾踐初心
個人簡介:丘澤鋒,男,漢族,1981年9月出生于東源縣澗頭鎮,2000年9月參加工作,2014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澗頭鎮大往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先后獲得“2019至2020年全省脫貧攻堅突出貢獻個人”“河源市優秀共產黨員”“澗頭鎮優秀黨務工作者”等榮譽稱號,并當選為河源市青年協會常務委員、副主席。
從澗頭鎮驅車前往大往村,綠地、公園、廣場、親水步道等不時映入眼簾,一條條柏油路或水泥路寬敞潔凈,通到家家戶戶門前……說起村里近年來發生的變化,村民眾口一致表示,因為大往村有一位致富帶頭人。
村民口中的致富帶頭人,就是現任大往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丘澤鋒。自2017年擔任大往村黨總支書記以來,他充分發揮“領頭雁”作用,努力當好村民發家致富的“引路人”和心系群眾為民解困的“貼心人”。
4年來,丘澤鋒堅持把黨的力量挺在脫貧攻堅的前沿陣地,把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同推進脫貧攻堅及鄉村振興深度融合,從村黨支部班子建設入手,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充分發揮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全面激發基層組織活力,團結帶領全村黨員干部和群眾真抓實干、攻堅克難,探索出了以黨建引領促脫貧攻堅的強村富民之路,營造了以黨建強基礎、促脫貧、興產業、富村民的良好氛圍,使大往村獲評“全國文明村”。
“領頭雁”:
加強學習建強班子
作為大往村黨組織的“領頭雁”,丘澤鋒充分發揮“頭雁”作用,認真落實“三會一課”制度,堅持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黨員教育培訓的中心內容,扎實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深入開展系列黨員服務群眾活動,引導黨員履行好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的職責,走家串戶為群眾排憂解難、辦實事做好事。全面推行黨務、村務、財務“三公開”制度,充分利用“黨建為村”平臺及時公開信息,實現村務工作在陽光下運作,得到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
丘澤鋒始終堅持以思想教育為基礎,不斷提高黨員思想覺悟、政治覺悟和行動覺悟。在“送學上門”活動中,他拿著學習資料挨家挨戶上門送學,一年下來穿壞了3雙鞋。
“引路人”:
黨建引領振興產業
為改變大往村貧窮落后的面貌,丘澤鋒緊抓深圳市機場(集團)有限公司對口幫扶的契機,探索“黨建+產業”模式,把黨小組建在產業上,積極拓寬脫貧致富思路,明確了以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為“長”產業,以鴨稻米種植為“短”產業的“長短結合”產業發展思路,同時注冊了“大往五洞”商標,大力發展石坪茶、柑橘、鴨稻米、蜂蜜等特色產業,帶領村集體和群眾增收致富。
據統計,2019年,大往村集體經濟收入40多萬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4萬元,其中貧困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1萬元,村集體和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目標。
目前,該村種植石坪茶150畝、鴨稻米200畝、柑橘200畝,養殖蜜蜂300箱。2020年,大往村農特產品實現銷售額達200萬元,不僅還清了村集體欠下的舊債,全村脫貧戶人均年收入增至1.6萬元。這個曾經的貧困村現在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貼心人”:
心系百姓服務群眾
4年來,丘澤鋒帶領著村“兩委”干部解決了大往村群眾關心關注的用水、村道改造、路燈安裝、村文化廣場建設、農田水渠建設等一系列民生問題,成為老百姓名副其實的“貼心人”。
為解決村里貧困學生上學難問題,丘澤鋒通過與幫扶單位深圳機場集團有限公司開展黨支部共建活動,在大往村設立教育專項基金,4年累計發放助學金和獎學金共計4.25萬元。他還先后到團市委、市民政局等部門匯報相關情況,為村里的貧困學生額外爭取到33 個助學名額,助學金額達6.2萬元。受助的孩子們來到村委會向丘澤鋒表示感謝,他欣慰之余不忘叮囑孩子們:“你們是村里的希望,希望你們學有所成,用知識和力量把大往村建設得更加美好!”
2020年12月,天氣突然轉冷,丘澤鋒正在辦公室工作,腳底傳來陣陣寒意,他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村中無人照料、獨自在家的留守老人,隨即到鎮上買了幾十雙棉鞋,送到每一位留守老人的手中。
正是有這樣一位心系群眾、無私奉獻、勇于擔當的帶頭人,大往村這個曾經遠近聞名的“上訪村”發生了美麗蛻變,成為了連續兩年無人上訪、和諧穩定、干群同心的“全國文明村”。
省先進基層黨組織仙塘鎮觀塘村黨總支:
黨建引領打造 “善治觀塘”新模式
基本介紹:觀塘村黨總支共有黨員91名,下設3個黨支部。2018年至2019年,觀塘村黨總支部被仙塘鎮委員會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目前,觀塘村黨總支部正在爭創“省基層先進黨組織”。此外,觀塘村分別于2017年、2020年被東源縣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授予“文明村”榮譽稱號。
哪里黨組織堅強有力,哪里的發展就有生機和活力。仙塘鎮觀塘村近年來的發展巨變就是最好的詮釋。
近年來,觀塘村黨總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著力構建黨建引領的“共建共治共享”鄉村善治新格局,探索出了“支部領航優服務、黨建引領謀發展、全民共建聚合力”的“善治觀塘+鄉村治理”新模式,觀塘村先后獲得全國綜合減災示范區、河源市文明村等榮譽稱號,打造了新農村建設的“觀塘樣板”。
支部領航:
打造規范高效模范黨總支
近年來,觀塘村黨總支堅持強化核心引領作用,圍繞“三個聚焦”不斷釋放黨建張力,延伸黨建觸角,提升服務質量,凝聚黨群合力。
一是聚焦陣地建設,強基礎抓質效。觀塘村黨總支針對干部職數少、自然村之間相距較遠、區域發展不均衡等問題,積極推行“一組一會”制度,即凡符合條件的村民小組或自然村均建立黨支部或黨小組,配套成立村民理事會,進一步優化組織設置。二是聚焦聯系服務,辦實事惠民生。為打造規范高效、服務優質、人民滿意的模范黨總支,推動黨員干部從管理者向服務者轉變、從被動等待向主動深入轉變,觀塘村黨總支建立了以村黨總支班子成員分組管理、村民小組黨支部班子成員分片結對、黨員入戶聯系為主要內容的聯系服務體系,并在村委會便民服務中心設立了矛盾糾紛調解站、環境衛生監督站、公益事業服務站等自治性服務組織,讓群眾辦事“只進一扇門”“只跑一次路”,邁出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小步”。三是聚焦黨建創新,激活力聚人心。觀塘村黨總支不斷創新黨建工作模式,把支部主題黨日搬到項目現場、車間班組、果蔬大棚里,力求在內容上有突破、形式上有特色、效果上有亮點,讓主題黨日活動從黨員們的“獨角戲”變成了村民們的“大合唱”,讓黨總支真正成為凝聚人心的“吸鐵石”。
黨建引領:
盤活資源壯大集體經濟
觀塘村黨總支以黨建引領開拓村級集體經濟壯大發展的新路徑,全面提高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村集體經濟收入從不足5萬元提高到200多萬元,形成建設發展多面開花的良好局面。
為破解村級發展資金不足的難題,觀塘村黨總支積極拓寬村集體經濟增收渠道,利用學校、村委會大樓、公共設施等建筑樓頂閑置空間,于2019年投資建成總裝機容量300千瓦的光伏發電項目,不僅解決了集體用電開支問題,還每年為集體經濟增加近30萬元的穩定收入。同時,充分利用自身交通便利、周邊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齊全以及本村石料資源豐富等優勢,在村干部及外出鄉賢的共同努力下,引進了兩家建材企業,為村集體經濟帶來每年約150萬元的稅收返還收入,還為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
觀塘村還整合了1萬多畝集體山林,以集體入股的方式出租給企業種植水源涵養林、經濟林等,在保護當地生態資源的同時,每年為村集體經濟增加了30萬余元的租金收益。
初心引路:
富民強村推動鄉村振興
為老百姓謀幸福是黨的初心和使命。觀塘村黨總支堅持“善治有為”的發展理念,全面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和基礎設施建設,努力發展富民強村產業,打造全市美麗鄉村建設示范點。
為推動鄉村振興,觀塘村黨總支結合實際,充分挖掘鄉村老舊民居及果園等現有資源,支持各類經濟實體、民間資本采取獨資、合資等多種方式參與休閑旅游項目開發;按照“精美民宿+親子研學+公益”的模式全力推動民宿發展,創建了“玲瓏疊院”“念念四季”“觀塘私塾”“荷桃里院”等網紅名宿,每年吸引5萬多人次前來觀光打卡,幫助200多名村民解決了就業問題。
觀塘村外出鄉賢比較多,為發揮鄉賢力量,村黨總支不斷整合鄉賢資源,積極引導鄉賢“反哺”家鄉,為家鄉建設添磚加瓦。據統計,近年來,觀塘村宣傳發動外出鄉賢累計投入近億元支持家鄉發展,打造了觀塘客棧、七彩書屋等一批具有“觀塘特色”的鄉村文化景點,修建了學校、文化活動中心、鄉情公園等一批文旅體公共基礎設施。其中,由鄉賢李可賢捐資建設的觀塘小學,占地面積達1.75萬平方米,配套設施齊全,為觀塘村兒童學習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受到群眾高度贊揚。
■組稿:本報記者 田清秀 李成東 特約記者 李遠來 藍天明 通訊員 邱勁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