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曙光初露大人嶺
■位于東源縣義合鎮東江邊的大人嶺戰斗遺址 本報記者 楊堅 攝
東源縣義合鎮與仙塘鎮交界的東江北岸有個紅軍營村,紅軍營村有一座山叫大人嶺。解放戰爭時期,東江二支隊打的著名的大人嶺戰斗就發生在這里。
大人嶺靠近東江,主峰近150米,嶺上樹木蔥蔥。東江河水從上游的下屯村自東流來,在嶺腳下繞了半圈,再向仙塘鎮方向流去。大人嶺上,一條淺淺的小溝時隱時現向遠處延伸,那便是昔日的戰壕,原本很深的戰壕,經70多年風剝雨蝕已很難辨認。山頂上視野極開闊,從山上看去,東江如練環繞,讓人感受到這里確實是扼守東江的戰略要地。
山腳下有幾十棟錯落有致的小洋樓,有寬暢的水泥村道相連。山邊的一片果樹開著花,幾個村民在田地里播種花生,田園生活顯得極為恬靜。想到先輩們不得不把這里作為戰場,與國民黨軍隊浴血廝殺,心里不免就生出了許多的感慨來:自由和解放,那是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
時光倒流72年,1949年1月初,國民黨保十三團在廣東省保安司令宋子文、薛岳的驅使下,從廣州護送一支6艘船組成的船隊,將一批軍需物資和槍械運至藍口和老隆,企圖用美式裝備與我軍較量。船隊由保十三團副團長劉勉率領第二營全營及第一營的一個連近700多人,配迫擊炮8門、重機槍2挺、輕機槍30多挺,進行護航。
情報很快被粵贛邊支隊獲悉。新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副政委梁威林、參謀長嚴尚民火速召集九連地委領導魏南金、鐘俊賢、鄭群、曾志云、黃中強等一起,對這一情況進行了深入分析。那時,即將被改編為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二支隊的粵贛邊支隊,在東江兩岸已獨自戰斗了兩年多,他們和保十三團也并不是第一次交手。不久前,在駱湖大坪,他們就和保十三團較量過一次,讓保十三團吃了敗仗。領導們在會上達成了共識,認為絕不能讓敵人的圖謀得逞。如果這批軍需被順利運送到藍口,處于困境中的保十三團,無疑會增強戰斗實力,這對我軍極為不利。經過研究,他們決定集中優勢兵力,用前截后堵、兩岸夾擊的戰術,在地形較險要的大人嶺河段伏擊敵人。會議統一了大家的意見,要求制定出速戰速決、戰而必勝的兩套作戰方案。
這是一場硬仗,是雙方開戰以來參戰人員最多、規模最大的一場戰役。東江二支隊領導認真地分析了敵我雙方情況,不利于我軍的因素有:敵人兵員多,裝備精良,伏擊地點距敵軍大本營河源城、仙塘較近;我軍裝備落后,且戰場離根據地較遠。有利于我軍的因素是:全國解放的大形勢使敵人軍心渙散;此前的“四戰四捷”繳獲了敵人大量武器彈藥,我軍士氣高漲,指戰員作戰經驗豐富,且投入作戰的兵員比敵人多了一倍,特別是我軍還有人民群眾做堅強后盾。
隨后,東江二支隊司令部派出作戰參謀梁鈞、武工隊長李九和連長曹希等人化裝成農民,深入到伏擊圈附近偵察地形,選擇伏擊場地,繪制作戰地圖,為制訂作戰方案提供依據。同時,通知義合周邊的地下黨員加強對地方民團的監視,加大統戰宣傳力度,在戰斗爆發后動員群眾組成擔架隊、運輸隊、民兵后備隊支援解放軍作戰。
東江二支隊對戰斗進行了如下部署:投入三團、四團、七團、江防大隊等10多個連隊1400多兵力參戰,由嚴尚民、鄭群擔任總指揮,團長王彪等負責指揮各自團隊戰斗。三團的珠江隊、桂林隊、云南隊、九江隊,七團的鐵流隊、捷克隊、火球隊擔任主攻和堵截任務,四團進入下屯附近埋伏堵截,六團在戰斗打響后實施增援。
接著,東江二支隊在駐地上莞召開了戰前動員誓師大會,司令員鄭群作戰前動員講話。參戰的戰士滿腔熱情,各連、排組織成立了敢死隊、尖刀班、肉搏團,一些戰士還寫了決心書、遺囑,云南隊連長魏強立下誓言:誓要繳獲敵人軍需品!
1月9日,我軍獲得情報,保十三團軍需船隊和護航隊已抵達河源城附近。10日,東江二支隊領導率領三團、四團、七團及江防大隊一部分兵力1000多人從上莞、駱湖等地出發,于次日凌晨2時左右抵達伏擊陣地。公歷1月,正是寒冬季節,夜里漫山遍野都是霜雪,有些指戰員身穿破舊單衣,腳穿草鞋,隱蔽在山地上,但為了奪取這次戰斗的勝利,他們滿腔熱情,堅守在陣地上絲毫不敢松懈。
第二日上午,我軍沒有發現敵人蹤影。后來得到情報,敵軍船隊前一天晚上到達仙塘后停止了前進,護航隊伍就地宿營。指揮部感到情況突然,擔心走漏消息,考慮到伏擊地林木稀疏,目標容易暴露,于是命令各部撤出伏擊地,開到附近隱蔽待命。
然而,當我軍各團、連隊即將全部撤出陣地時,卻又獲敵情通報:敵人的船隊已經起航前進。正午時分,嚴尚民、鄭群從望遠鏡中發現船隊正向伏擊圈開來,敵人并沒有發現我軍的意圖。二人轉憂為喜,他們馬上傳令各團、連跑步進入陣地,做好戰斗準備。
下午3時左右,敵人進入了我軍的伏擊圈。當敵人先頭部隊進入紅軍營時,我軍主力三團即予以正面阻擊,四團、七團及江防大隊則火速沖向西岸,搶占了制高點,展開激戰。敵軍倉促應戰,護航隊伍很快被截成三段。在我軍猛烈的火力攻擊下,敵護航隊伍第一截很快被攻垮。由于四面被封鎖,敵人幾次向下屯突圍都未成功,眼見沒有退路,敵人只好集中火力搶占大人嶺高地,試圖頑抗等待救援。天黑前,幾百敵人都龜縮在大人嶺山頂和南邊的山腳處。
保十三團護航隊被壓制在大人嶺后,江面上的物資船只很快就被我軍控制,船上的軍火成為我軍的補給。嚴尚民、鄭群等根據形勢,認為我軍雖占主動,但山上的敵人裝備精良,傷亡也不算大,隨時有可能反撲,勝負并未見分曉,所以不能給敵人喘息機會,必須在天亮前向敵人發起總攻。
我軍連夜召開緊急會議,提出了一個東南北三面夾擊的作戰計劃,東面和北面主攻,南邊派出2個各100人的敢死隊進行包抄。嚴尚民、鄭群要求,不惜代價把敵人徹底打垮。
晚上8時許,隨著代表總攻的指揮槍一聲槍響,我軍戰士個個奮勇,機智勇敢地向敵人發起了進攻。一時間,整個大人嶺,殺聲震天,火海一片。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激戰,山腳下的小股敵人與我軍發生肉搏,最終被消滅,主峰上的敵人被打得七零八落。在我軍“優待俘虜”政策的攻心下,等待救援無望的敵人,有的舉槍投降,有的掉入東江淹死。這是一場振奮人心的大勝仗,敵700多人中,只有副團長劉勉帶領300人拼死沖出了重圍。
戰斗中發生了許多英雄故事,據說,桂林隊戰斗模范曾亞丑,身材矮小,與一個高大的敵軍排長肉搏,開始被敵軍排長壓得動彈不得。敵軍排長要挖他的眼珠,曾亞丑在搏斗中用腳猛力踢敵人褲襠,敵排長被踢得慘叫著昏迷了過去,曾亞丑隨即翻身起來,搬起一塊大石頭一陣亂砸,最后把敵排長砸死了。還有一個叫巫擎的,是當地黨員發動組建的“小鬼班”的副班長,他利用熟識地形的優勢,摸到了敵人陣地上,偷偷用石頭砸,也砸死了保十三團的3個士兵。
戰斗在黎明時分勝利結束。這次戰斗,打垮一個營,消滅兩個連,斃敵90多人、傷敵50多人、俘敵85人,繳獲迫擊炮2門、六零炮4門、輕重機槍10多挺、步槍100多支,炮彈、子彈1萬多發,還有火箭筒、手榴彈及一大批軍需物資。戰斗中,我軍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云南隊連長魏強和13名戰士光榮犧牲,37名戰士負傷。
這次戰斗,敵我雙方共2000多兵力參戰,集伏擊戰、陣地戰、夜戰、肉搏戰于一役,成為九連地區威震南粵的一次大捷。這次戰斗的勝利,不僅鞏固、擴大了根據地,還從根本上改變了九連地區乃至東江上游的戰局,動搖了保十三團的軍心,為爭取保十三團最后的起義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同時,這也標志著我東江二支隊戰術水平、戰斗力和發動群眾的能力提高到新的高度。
1月13日,我軍在上莞舉行了慶功和公祭烈士大會,參加大會的軍民達2萬多人。公祭烈士時,軍民們用繳獲的機槍、迫擊炮做禮炮,嚴尚民、鐘俊賢、鄭群、黃中強以及各團的領導為烈士們抬棺扶靈。
72年過去了,烽煙早已消散,但東江仍然汩汩流淌著,哺育著兩岸人民,兩岸巍巍青山依然默默不語,守護著兩岸人民的幸福和安寧。滿山青松如同一個個紅軍戰士,拼命往上沖,山間幾處不知名的鮮花,被風吹得不停搖晃,仿佛在哀悼那些長眠于此的戰斗英烈。
(注:主要參考了《東源縣黨史資料匯編(第二集)》相關文章。)
■出品:河源日報社 東源縣委宣傳部
■策劃:李成東 李遠來 朱映真 歐志科 張小龍
■撰稿:葉碧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