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縣區新聞 > 東源縣

星火可以燎原 從《星火報》到《燎原報》

2021-07-02 10:16:08 來源:河源日報


■黃村鎮文秀塘星火報社與燎原報社舊址

從黃村鎮政府出發,車子要在群山間蜿蜒半個多小時,才能順利爬上山去,抵達文秀塘。文秀塘在七目嶂上,位于海拔很高的山腰上。


文秀塘里有黃中強同志的故居。這幢曾被國民黨反動派燒毀過兩次,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按原先的比例重新建起來的故居,曾是中共后東特委機關的駐地。


它也曾是后東特委機關報——星火報社舊址所在之地。


踏進星火報社舊址大門,右邊是關于中共后東特委的簡介。當年的陳設已遭敵人破壞,四周陳列的是舊址修繕竣工時政府部門送的賀匾和革命前輩及有識之士寫下的筆墨,“星火點燃人心亮,燎原燒得通地紅”“革命精神永放光芒”“艱苦歲月,英勇奮斗”……這些物件,雖然默默無言,但它們無聲地表達了一種精神,仿佛穿越過時光的藩籬,那個戰火紛爭的年代,以及無數感人的故事便會呈現眼前。


在這座故居里,已找不到《星火報》任何的遺跡。只是在大門的一邊,掛著一塊《星火報》舊址牌子,見到這塊牌子,才讓人確信它最早誕生在這里。


時間要回到1945年。那一年,是抗日戰爭最后的一個年頭。


為了鼓舞人民去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也為了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后東特委決定創辦特委機關報。鐘俊賢和黃中強,那時是特委管組織和宣傳的領導成員,他們商量后將報紙定名為《星火報》,報名出自毛澤東同志的那句名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個報名非常適合后東特委所面臨的形勢。自“粵北事件”發生后,后東地區黨組織按上級要求已停止一切活動,黨員都已分散和隱蔽。那時候,黨組織的活動還沒有恢復。


《星火報》正式創刊前,先印刷了一批名為“星火”的傳單和標語。1945年1月,參加完中共后東特委在大鵬半島西貢舉辦的整風學習班學習的黃中強,率先回到黃村,他隨身帶回了一批新聞稿和整風文件。“星火”的傳單和標語的內容,就來自于這些新聞稿和文件精神。


《星火報》的正式出版發行是在1945年2月26日之后。這天,中共后東特委在文秀塘開會,決定恢復黨組織生活,開展武裝斗爭,同時決定正式創辦《星火報》,用《星火報》號召人民,團結人民,組織武裝力量,打擊敵人。


星火報社最早的成員僅有5人。黃中強負責編輯、寫社論,鄒建寫通訊,黃平寫新聞報道,李作新負責排版、刻寫鋼板,張林負責印刷、發行。從第一期出版發行始,斷斷續續出版了十多期,辦報地點先后遷到白云嶂、五華縣大田虎井村,除黃中強外,先后負責編輯工作的還有江尚堯、卓揚、周立群等人。1946年6月東江縱隊北撤,《星火報》因此就停辦了。


《星火報》每期印刷600份左右,發行范圍,除河源縣的河東、河西,還包括五華、梅縣、興寧、龍川、和平和紫金。在極端艱苦的環境下辦報紙,是一件非常難的事,而最難的莫過于報紙的發行。由于當時斗爭形勢極為復雜,黨組織的領導和部隊的流動性很大,根本無法建立起固定的發行渠道。《星火報》的發行,一般是先分送到各個部隊,再送到各個地下交通站。交通站發行的報紙最多,占2/3。其實,把報紙送到各地的發行點,一路上都充滿了危險,甚至會犧牲生命,江尚堯就因此為革命流盡了最后一滴血。


1945年4月,由于武裝斗爭頻繁、干部缺乏,出版僅兩期的《星火報》不得不暫停出版。直到5個月后,《星火報》才又接著出版。1945年9月,中共后東特委特地將江尚堯從和平調回黃村,擔任中共河源縣委特派員,并負責編輯《星火報》。江尚堯上任后,一直兩頭忙,日夜奔忙于黃村山區,一邊忙著恢復河源地下黨組織的活動,一邊忙著《星火報》的編輯工作。


江尚堯本姓薛,名弼珊,別號尚彬,五華縣轉水三塘人。1938年,出生貧困家庭受資助在五華中學讀書的薛弼珊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9年春五華中學初中部黨支部成立后,他任支部委員。1939年春,廣東青年抗日救亡運動轟轟烈烈展開。薛弼珊等一批五華中學的共產黨員和進步師生,在中共五華縣委的領導下,在學校附近的“沛安樓”小店里,組織了讀書會,印發毛澤東的《論新民主主義新階段》等著作,大家互相傳閱進步書刊和各種宣傳抗日救國的傳單,可謂“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為進一步擴大影響,他們還在校內出版了《火線》墻報,廣泛發動師生們奮力救國。無數個夜晚,他在微弱的油燈下撰寫和修改稿件,燈光下的影子是那么高大……1940 年春,國民黨反動派掀起又一次反共高潮,薛弼珊被安排到五華橫陂區一所小學教書。1941年春,他被黨組織調到大田石灰壩育文學校當教師,發展并建立了大田的第一個黨支部,他同樣以高度的熱忱開展抗日宣傳工作。


薛弼珊先后兩次被調入河源工作。他第一次來河源時,是1941年的8月。那時候他就改名為江尚堯,來到河源黃村板倉小學,以教書為掩護,擔任中共河源縣委宣傳部長職務。到河源后不久,江尚堯在板倉地下黨員黃義中家里舉辦了一期黨支部書記訓練班。同年 12月,蔣介石頑固推行反共政策,黨的組織隱蔽了起來,縣委改為特派員制,實行單線聯系,江尚堯任河源縣副特派員。1942年 5月,縣特派員黃韜調離河源,由江尚堯接任。


江尚堯思維活躍,多才多藝,能寫會唱,善于運用和自編山歌民謠來揭露日寇侵華的罪行。平時,他像上足發條的鬧鐘,白天勤勤懇懇教書,晚上不斷深入群眾,經常廢寢忘食,認真了解黨員、貧苦農民及下屬各區委負責人的相關情況,把上級黨委和縣委的指示貫徹到基層,他對當地的社會情況和黨員、群眾的思想情況了解得很細致,時常為下屬黨員提供寶貴的指導意見。江尚堯生活艱苦樸素,每餐只是蘿卜青菜、粗茶淡飯,他從微薄的收入中省下來的錢,也大多用來支持那些未公開職業、生活困難的地下黨員,黨內同志也很高興和這么優秀的領導共事。


在黃村板倉,無論走到哪里,江尚堯都被當地的鄉親熱情地稱呼為“江先生”。這是因為江尚堯非常關心和愛護學生,善于聯系群眾,在群眾中樹立了很高的威望,他的高尚品德和優良作風,在老百姓中有良好的口碑和廣泛的影響力。江尚堯還積極貫徹周恩來關于“勤學、勤職、勤交友”的指示,鼓勵黨員以結拜義兄的方式與當地上層人士交朋友,清楚記錄上層人物的各種政治表現,以便將來采取不同的政策策略,為做好統戰工作打下基礎。


這次被特委調到黃村,是江尚堯第二次踏上這片熱土。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再次來河源工作還不到兩個月,江尚堯就把自己的熱血灑在了這片土地上。那是一個令《星火報》所有戰友都悲痛萬分的日子,他們的領導人帶著一包油印的《星火報》,倒在了敵人的槍口之下,時年27歲。


1945年10月30日上午,江尚堯在文秀塘召開了縣委會議之后,到板倉將一捆《星火報》挾在腋下,化裝成商人,前住葉潭儒步開展恢復黨組織工作。路經嵩頭圩“萬裕”店門口時,被反動分子黃竹卿看見了,覺得是生疏人,黃竹卿便訓斥偽鄉長黃茹吉的馬弁黃鬼頭說:“你吃什么飯?生疏人經過也不檢查?”黃鬼頭便追上去喝令其站住。江尚堯回頭一看,兩支駁殼槍正對著自己,江尚堯面不改色地反問道:“你們想干什么?”鬼黃頭說:檢查!你挾的是什么東西?”江尚堯回答道:“是銀紙!”黃鬼頭說:“打開檢查!”江尚堯便說,要檢查就到房間里去。黃鬼頭反駁道:“不可!就地檢查!”此時,江尚堯將挾在腋下的《星火報》故意往地上一摔說:“你們檢查吧。”當馬弁彎下腰去檢查的瞬間,江尚堯趁機邁開大步往圩頭方向跑去。兩個馬弁緊追不舍,緊急中,江尚堯欲拔出手槍對付黃鬼頭,可纏在腿上插槍的綢帶太破爛了,絆著手槍拔不出來,遂被黃鬼頭開槍擊傷了腿部。接著,黃鬼頭又瘋狂地將子彈打在江尚堯同志左側太陽穴上。


江尚堯就這樣不幸犧牲了。聽到江尚堯犧牲的噩耗后,戰友們悲憤萬分,有的掩面而泣,有的捶胸頓足,有的失聲痛哭,戰友們掩埋了江尚堯烈士的遺體,他們緊緊握住手里的新土,發誓言要化悲痛為力量,為革命繼續奮斗。


革命者從來就不怕犧牲。11月,《星火報》繼續出版,接手江尚堯工作的是卓揚和周立群。


《星火報》停辦后,報社人員部分隨東縱北撤,部分分散隱蔽,只留下了原來管印刷和發行的張林,隱蔽在禾沙坑石蚧湖的畬寮中。張林公開做的是鋤畬、開荒生產,實際上是建立了一個情報站和油印工作室。1946年10月的一天,鐘俊賢找到了張林,給他布置了工作任務,說還要創辦一個報社。鐘俊賢當時是中共后東特委特派員,根據北撤前后東特委的安排,他一個人堅持在后東地區。鐘俊賢對張林說:“過去后東特委辦過《星火報》,現在就取名《燎原報》吧。這個報名有歷史來源,就是繼承《星火報》的傳統之意。”


雖然《燎原報》報名已經取好了,但張林一個人沒辦法辦起一張報紙。為了解決辦報人手,后東特委隨后陸續調派了五六人到報社,他們中,羅田惠任編輯,鄭安負責刻寫鋼板,曾志偉、黃佩湘、黃佩均、黃慶煥等協助做報紙印刷、發行等工作,就這樣《燎原報》便正式面世了。


《燎原報》的社址也設在文秀塘,就在黃中強故居對面的山腰上。隨著革命形勢的不斷發展,中共后東特委又先后將董世揚、鐘雄亞、張綜、陳培、陳平等調入報社工作。報社工作人員最多的時候達到10多人。


從《星火報》到《燎原報》,星星之火,終于燎原。


備注:撰寫此稿時參考了《河源黨史資料匯編》《東源縣黨史資料匯編》《東江英烈傳》《中國共產黨河源地方史》等書的相關文章。


■河源日報社 東源縣委宣傳部 聯合出品


■策劃:李成東 李遠來 朱映真 歐志科 張小龍


■撰稿:朱安娜 ■攝影:楊堅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