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縣區新聞 > 東源縣

東源柳城農田變形記

河源大地上的農業現代化探索

2025-06-27 11:06:46 來源:河源日報

image.png

■去年8月,在東源縣柳城鎮下壩村萬綠智慧無人農場,無人駕駛收割機進行夏收水稻作業。

核心提示

近日,雜交稻制種機械化播插應用示范活動在東源縣柳城鎮下壩村萬綠智慧無人農場舉行。活動現場,各種先進的農業機械設備在田間有序作業。這片曾因土地零碎、效益低下而沉寂的田野,如今已成為畝產水稻577.5公斤的現代糧倉。而這一切,始于2019年的一個清晨。

當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第一次踏上下壩村泥濘的田埂,他蹲下身捏碎一塊板結的泥塊,說:“地力透支了,但科技能讓它重生。”這句預言,拉開了下壩村蝶變的序幕。

科技喚醒沉睡的土地

下壩村地處東江中上游丘陵河谷,田塊細碎如補丁,土壤貧瘠難耕。自20世紀90年代起,隨著年輕人外出務工,留守老人無力經營,田野日漸荒蕪。“田埂長滿野芋頭,野豬拱爛石磨頭。”村民楊伯的順口溜道出當年的無奈。

轉機出現在2019年。廣東省農科院在下壩村設立智慧農業示范區,羅錫文院士團隊帶著“科技火種”進駐。面對碎片化的田塊,柳城鎮黨員干部率先破局。“一開始聽說要流轉土地,我擔心收入沒保障,更怕丟了飯碗。后來鎮村干部上門入戶,他們的真誠打動了我們。”楊伯回憶道。為推動土地流轉,柳城鎮以村級黨支部為核心,鎮村干部包片入戶,通過“定戶、定人、定田塊”模式,僅用12天完成下壩村2012.55畝土地流轉簽約。同時,引入廣東萬綠湖農業投資公司聯合兆華種業成立?萬綠智慧農業科技公司?,專業化運營萬畝農田,確保項目可持續性。東源縣對下壩村實施農田、水系等全方位的綜合治理,并通過發動村民換地,聯結碎片土地,形成面積達2000多畝的集中連片稻香田園,聚攏“小田”變“大田”、實現“大田”變“良田”。

2020年,柳城鎮通過3個月的動員,在下壩村快速流轉耕地3700畝,并于2021年由羅錫文院士啟動萬綠智慧無人農場建設。該農場是廣東最大最完備的無人農場,也是全國三大無人農場示范基地之一。該農場采用機械化、無人化作業,實現耕、種、管、收全流程自動化,種植多種航天水稻品種,畝產測試成績喜人,并利用撂荒耕地推廣雜交稻制種業務,購買制種保險,實現當地雜交稻自產、自銷、自收目標。

田野上的科技革命

去年夏天,在38℃高溫的稻田里,華南農業大學博士生滿忠賢俯身調試設備。他帶領的“百千萬工程”突擊隊已在此駐扎數月。“北斗導航讓收割效率提升6倍,這套智能系統能自動識別地塊邊界、規避障礙物。”他說。

不遠處,26歲的無人機飛防隊長何志東操控著無人機掠過稻田。“過去農民背藥箱一天噴10畝,現在1小時完成60畝。”他手中的控制器輕輕一點,無人機便在空中劃出完美的作業弧線。這支平均年齡26歲的年輕隊伍,已成為河源智慧農業的中堅力量。

東源縣創新構建的“綠領”人才培育體系,為這場農業革命注入持久動力。通過與華南農業大學共建實訓基地,定向培養出大批農機操作員、無人機飛手等新農人。如今,當地社會化服務團隊單日最高可收割1200畝農田,服務范圍覆蓋全縣21個鄉鎮的6萬畝耕地,累計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300萬元,創造就業崗位200余個。

科技的力量讓土地煥發新生。激光雷達測繪儀構建起三維數字地圖,5G基站覆蓋田野,物聯網傳感器織就“神經網絡”。當無人插秧機以人工40倍的效率精準播種,當無人機以人工80倍的速度智慧施肥,傳統農耕的時空界限被徹底打破。更令人驚嘆的是,經過土壤改良和智能管理,這片土地的水稻畝產從不足400公斤躍升至577.5公斤。

種子里的創新密碼

2020年冬,“航聚香絲苗”水稻種子搭乘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完成太空之旅。這批特殊的“旅客”返回地球后,首選落戶地正是下壩村。漫步在院士大道,兩側的“華航香銀針”等航天水稻挺拔茁壯,稻穗飽滿低垂,該品種是廣東省唯一入選2025年全國超級稻的常規絲苗米品種,米質達部標優質2級,食味評分超過91分。

一粒種子改變一個產業。在萬綠智慧無人農場創新探索無人化的同時,一批又一批種子落戶在下壩村。其中,自主培育的“華航香銀針”多次刷新畝產紀錄。如今,航天稻米市場價為每斤12元,是普通稻米的8倍。“華航51號”畝產1075斤,較普通水稻增產5%。更令人欣喜的是,這些“航天稻”已走出國門,在非洲24個國家試種畝產突破600公斤,成為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的“中國方案”。

在萬綠智慧無人農場的另一端,2000畝“航紫5號”紫云英迎風綻放。這種古老的綠肥作物經航天育種煥發新生,鮮草畝產達2500至3000公斤,增產20%以上。該農場負責人王鍵寬細數其妙用:“每公頃可固氮150公斤,減少化肥用量30%,稻米品質提升1個等級,綜合計算每畝增收超過300元。”

種植大戶張偉萍的實踐印證了這一效益:“種‘航紫5號’后,每畝少用20斤復合肥,收益反而增加了。”如今河源紫云英種植面積已擴至7.5萬畝,盛花期綿延的花海成為網紅打卡地,農旅融合釋放出巨大的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

稻香飄向世界的旅程

最近,王鍵寬格外忙碌。他正籌備前往尼日利亞和加納的行程,準備與非洲大陸交流航天稻種技術。

王鍵寬的忙碌,源于航天稻種在非洲結出的累累碩果。2023年,剛果(布)農業部部長恩戈博走進萬綠智慧無人農場。當他品嘗到航天稻米時,不禁發出贊嘆:“這是跨越山海的味覺共鳴。”而在遙遠的岡比亞,農民穆薩·達博將豐收的稻米虔誠地敬獻在袁隆平墓前——中國航天稻種讓他的家人不再挨餓。在第四屆中非經貿博覽會上,馬達加斯加商人小心保存著育種手冊,尼日利亞農場主專注研究智能灌溉系統,“我們不再挨餓”成為非洲農民共同的心聲。一粒種子的旅程,串聯起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實踐。

事實上,河源的農業變革早已超越水稻生產。在河源燈塔盆地農高區,組培實驗室里誕生了廣東省首批馬鈴薯種苗,年產能達5000萬株,徹底終結“北薯南調”歷史。東源縣船塘鎮的“樓房養豬”模式顛覆傳統,18棟6層養殖樓土地利用率提升6倍,糞污轉化為天然氣和有機肥,年獲利超千萬元。今年3月,央視“中國三農報道”聚焦萬綠智慧無人農場,將“航天紫云英+智能農機”的生態模式作為農業新質生產力典范推向全國。

■文:本報記者 雷宇爍 劉昕 ■圖:本報記者 楊堅

    上一篇:低空翱翔展新姿 東源經濟譜華章
    下一篇:沒有了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