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縣區新聞 > 高新區

18年艱苦創業 18年春華秋實

河源高新區打造產業新城科技新城

2021-06-02 10:10:35 來源:河源日報

河源高新區城市航拍圖。如今,河源高新區已成為令人矚目的充滿魅力、動力、活力的發展高地。

時光如水,歲月如梭,彈指一揮間,河源高新區18周歲了。

18年艱苦創業,18年奮斗不懈。18年辛勤耕耘,18年春華秋實。如今,河源高新區已成為令人矚目的充滿魅力、動力、活力的發展高地,成為引領河源全市發展的產業新城、科技新城,成為河源改革開放與創新之路上的耀眼明星。

“十三五”期間,河源高新區掀起“二次創業”熱潮之時,就吹響了新一輪發展號角。這五年,是河源高新區嬗變的五年,也是群眾感受最深的五年:產業功能定位日益清晰,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城市品質不斷提升,民生保障更加完善……河源高新區奮力譜寫創新創業、銳意進取、大步發展的篇章,踏出改革發展、昂然奮進的鏗鏘足音。

“十三五”期間,河源高新區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確定的發展目標,在產業規劃、產業發展、產業共建、產城融合、環境打造、營商服務上持續發力,共引進項目214個、投資總額541億元,在國家高新區中綜合排名113位,比2016年首次參評提升了28位,進位幅度居全省第一,先后獲得“中國電子信息行業首批重點推介產業園區”等多項國家級榮譽和“五星級服務園區”等多項省級榮譽。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河源高新區在全市率先復工復產,去年主要指標均居全市前列,規上工業總產值、規上工業增加值、外貿進出口總額均超全市總量1/3,開發建設呈現熱火朝天的良好態勢。

今年以來,結合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河源高新區更是鉚足干勁“搶灘頭”,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經濟發展不斷提速,一季度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36.8%,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3%,簽約項目25個、總投資111億元,50個工業項目動工建設。特別是4月26日總投資超50億元的卓翼智造(河源)項目簽約落戶,該項目達產后預計年銷售額100億元、年納稅額3億元以上,成績令人振奮,勢頭令人欣喜。

這份耀眼的成績單來之不易,凝聚了河源高新區廣大干部職工的智慧和汗水。過去實現鳳凰涅槃,未來奮力展翅高飛,河源高新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邁上新征程,向著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發展奮勇前進,突出“融深”“融灣”、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創新驅動、產城融合、營商環境、黨的建設等重點,努力打造全市承接“雙區”產業延伸的牽引區和引領全市發展的產業新城、科技新城,全面掀起“二次創業”新高潮,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在全市“示范區”“排頭兵”和“兩個河源”建設中擔當作為、作出更大貢獻!

堅持產業引領,加快打造產業新城

大招商招好商。樹立發展“搶灘”意識和“項目為王”理念,聚焦主導產業,瞄準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突出通訊終端、半導體、高端顯示等領域精準招商。加大對大項目好項目的支持力度,該拿出的資源毫無保留,確保全年引進超億元項目35個以上,超10億元項目2個以上。

做大做強產業鏈。在深圳都市圈產業分工中找準定位,構建現代化產業鏈、供應鏈,建立“八個一”支撐體系,補鏈、延鏈、通鏈、強鏈。做大做強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爭取今年實現產值400億元以上、5年達到千億級。加快做大做強精密制造產業,推動深河國際模具城20個項目全面投產、上規,今年實現產業規模69億元、5年達150億元。做大做強食品飲料產業,推動農夫山泉二期、今麥郎二期、百家鮮等達產增效,今年實現產業規模45億元,爭取5年內產值達100億元、稅收10億元。

打造產業高質量發展平臺。加快建設綜合保稅區,今年完成綜保區修建性詳細規劃和產業規劃編制,以及起步區0.9平方公里土地房屋征收。加快“一區四園”一體化發展,建立與不同園區差異化聯盟定位協同發展格局。做實深河特別合作區試驗區產業共建平臺,確保一期21家企業進駐,年內15家以上投產,實現產值超8億元。

加快項目建設強后勁。加快投資50億元的卓翼科技、投資超10億元的今麥郎飲品、紅蘋果、尚雷仕等項目建設和一批新簽約的碧優選、科嶠、博銳特等9個項目建設。推動投資超5億元的麥格米特、優利德、華益盛、金三維、東方龍科等項目實現一期投產。推動東方硅源、麥米、旭晟、培匡、農夫山泉二期、今麥郎面品等30個項目盡快達產。新建一批統建廠房,新增產業空間20.57萬平方米。全年確保新開工項目20個以上,新投產項目20個以上,新增規上工業企業13家以上。

堅持創新驅動,加快建設科技新城

融入“雙區”協同創新鏈。推動形成與“雙區”協同創新分工體系,加速構建“‘雙區’研發、孵化+河源中試、加速、生產”創新鏈、產業鏈。發揮國家稀土技術創新中心、鵬城實驗室、天和半導體研究院等一批產學研平臺的聚合作用,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好金地創谷、創智產業園、大數據人工智能創新園等空間。

提升企業創新能力。開展高企倍增計劃和樹標提質行動,遴選一批瞪羚企業、創新型龍頭企業加大扶持,確保全年高企存量8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120家以上,創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1家、省級重點實驗室1家以上,推動規上工業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占比達60%以上。

完善科創服務體系。建設金地創谷“一站式”創新生態政務服務平臺,開展產業創新公共技術服務。發展科技金融,放大種子資金、科技孵化基金、科技信貸風險準備金效應,推動政策鏈、產業鏈、創新鏈和資金鏈深度融合。開展“人才強區”工程,開展人才服務體系建設。

提升城市品質能級,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產城

對標產城融合高質量發展園區典范,打造“城為產服務、產為城支撐”的宜居宜業宜游園區,積蓄園區持續發展能力和未來核心競爭力。

加快交通內暢外聯。加快區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抓緊綜保區一期、深河A區和B區路網建設,暢通區內交通“動靜脈”和“毛細血管”循環。加強對外交通聯系,推動205國道東移(高新區段)、國道跨東江大橋、高新區至汕湛高速藍田出口連接線等建設,對接高鐵東站公交專線設置,構建高新區現代化城市交通體系。

打造現代產城標桿。注重引入國際國內高水平規劃團隊參與園區規劃和項目設計。重點確保今年“一網一區一帶”城市功能格局初步成形,一網即42公里路網,年內100%完成改造,在全市率先實現全區域道路黑化;一區即中央活力區,中央公園主體工程完成,“一中心兩綜合體”(商務會議中心體育綜合體、圖書綜合體)建成開放,“四中心”(科創金融中心、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中心、工業設計文化創意中心、青少年活動中心)動工建設,規劃展覽館、群眾藝術中心年內完成規劃設計;一帶即5公里東江碧道,上半年連通成帶,濱江公園中段、魚之島公園上半年建成開放,濱江公園北段二期年內完工開放,成為高新區亮麗的景觀線和商務交往、市民休閑的城市功能廊道。

對標雙區自貿區,打造改革開放先行區

河源高新區要以開放思維和改革魄力,瞄準“雙區”、自貿區,學習借鑒他們在制度創新、機制創新、政策創新和實踐創新方面的經驗做法,著力打造與“雙區”一致化的營商環境。

深化政務服務改革。全面參與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開展行政審批標準化建設,實現“六個一”辦理(即一套材料、一張表單、一次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一次辦結)。深化“容缺受理”“承諾制信任審批”“并聯審批”改革。深化數字政府改革,完成“粵政易”“粵商通”“數字財政”建設。

深化營商環境綜合改革。梳理“雙區”、自貿區深化改革舉措,批量集成式借鑒,先行先試,為全市改革開放探索。開展領導干部“開門問改革”行動,堅持問題導向搞改革,真正解決企業、群眾辦事堵點難點痛點。實施年度“十項營商環境改革舉措”,盡快打造對標粵港澳大灣區的營商環境。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健全國資監管機制和制度,激發國有企業創新活力,拓展市場化業務,壯大資產規模,優化資產結構,提高國企現代化運營管理水平,今年潤業公司資產規模要力爭突破100億元,自我“造血”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明顯提升。

堅持以人為核心,建設人民幸福心城

辦好民生實事。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辦好年度“十大民生實事”。加快中央活力區公園項目建設,推動白鷺島、江灘公園濱水公園2個游泳池建成開放,推動萬里碧道、體育館、停車位建設。啟動高新區實驗學校二期教學樓、宿舍樓和體育館建設,新設立一所幼兒園,成立高新區教育基金。提升市人民醫院深河門診部醫療設備條件。建設2處鄰里中心和2處公共文化驛站。新增高新區至大學城(免費)、市商業中心2條快速公交專線和區內2條免費公交循環線路。組織好電音啤酒節、周末河岸音樂會等群眾性文體活動。

建設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打贏疫情防控持久戰,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常態化開展“美好家園你我共建”活動,最大可能動員社會、市民共同參與社會治理、民生建設,共謀發展、共辦實事、共享幸福心城。毫不松懈地抓好安全生產、應急管理、信訪維穩、食品藥品安全等工作,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深化大統戰工作格局,為園區高質量發展凝聚智慧和力量。

堅持黨建引領,不斷開創發展新局

加強政治建設。提高思想站位,旗幟鮮明講政治抓政治,堅決落實“兩個維護”十項制度機制,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深入開展好黨史學習教育,真正實現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

加強基層黨建。高標準抓好新一輪基層黨建三年行動計劃,建立健全黨建工作目標考評機制。建設黨建示范點,帶動基層黨建水平提升。深入推進非公黨建直通車工作,開展基層黨組織結對共建“五個一”活動,大力開展基層黨建品牌創建,形成一批有示范引領意義的黨建品牌。

建設忠誠干凈擔當的干部隊伍。把政治標準放在第一位,鼓勵廣大干部在高新區“二次創業”中,不斷錘煉“七種能力”,打造一支忠誠干凈擔當且思想解放、充滿活力、能打硬仗的高素質干部隊伍。

堅定不移正風肅紀反腐。壓實全面從嚴治黨政治責任,履行黨工委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黨工委書記第一責任人職責和班子成員“一崗雙責”制度,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機制形成,努力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本報記者 鄧燕琴  

特約記者 李曉  

通訊員 聶燕民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