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川縣佗城鎮推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
文旅融合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
■佗城南門碼頭的煙火氣
■龍川縣佗城鎮勝利村特色花生基地
核心提示
“行走在龍川佗城,猶如翻開一本千年史書。”這是佗城景區介紹中的一句話。循著景區導游圖指引,學宮、越王井、考棚、古城墻、古碼頭……縱覽佗城景區,干凈整潔,環境清幽,建筑風格獨特、古樸典雅、錯落有致,尤其是學宮與古城墻,與整個景區融為一體,給古鎮增添了幾分厚重。作為秦朝嶺南四大古邑中唯一保存完整的古城,龍川縣佗城鎮擁有100多處充滿故事的文物古跡,講述著2200多年的變遷,當地居民的恬然生活,正詮釋著人間煙火的充實與美好。
隨著旅游行業的日漸復蘇,紅色旅游熱度持續上升。紅色旅游,既是紅色精神教育的大課堂,又是革命傳統教育方式的創新。五一假期,佗城鎮周邊景區以鄉村休閑游、經典紅色游、民俗體驗等為重點,吸引眾多游客慕名而來。據悉,五一假期,佗城鎮共接待游客近萬人次,門票收入同比增長500%。
近年來,佗城鎮大力探索“紅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模式,積極助推紅色文化與全域旅游融合發展,打造佗城特色經濟文旅品牌,通過古鎮“活化”拓寬旅游產業之路,讓千年古鎮煥發出新活力。同時,佗城鎮大力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全力打造先行示范的“佗城樣板”,延伸產業鏈條,培育新型業態,有力推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繪就了一幅“詩與遠方”的鄉村振興新畫卷。
優勢轉化 發展紅色文化旅游產業
紅色資源既是傳承紅色精神的載體,也是推動地方發展的源泉,更是惠及群眾的財富。近年來,佗城鎮深耕紅色沃土,發展紅色文旅產業,以紅色資源帶動地方發展。在佗城鎮有這樣一個紅色片區,它是龍川蘇維埃政府舊址所在地,也是東江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的革命根據地——由三印村、葉布村、東坑村組成的四甲片區。
四甲片區,是河源地區最早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燃起革命之火的地區之一。如今,硝煙早已散去,這片紅色沃土正大力發展紅色文化旅游產業,振興鄉村經濟,走出了一條農村美、村民富的新路子。
佗城鎮三印村上印小組有一棟磚木結構、黑瓦白墻、面積數百平方米的方形圍屋,在樹木的遮掩下,深藏于后山半山腰處,此處便是龍川縣蘇維埃政府舊址。在該舊址,豐富的史料和歷史文物陳列其中,把人們帶入那段紅色革命的崢嶸歲月。該村傳承紅色基因,用好本地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著力打造紅色旅游景點,成為遠近聞名的黨史學習教育熱門“打卡地”。
20世紀20年代初,以進步青年黃克為代表的共產黨員在四甲片區傳播馬列主義,開展農民運動,并在四甲片區成立龍川縣第一個蘇維埃政府,打響了龍川工農革命第一槍。如今,各地游客紛至沓來,追尋紅色記憶,傳承紅色精神。
近年來,四甲片區的各個村莊大力傳承和弘揚紅色四甲精神,通過入股龍川縣工業園、農民種養合作社、光伏電站及建設油茶基地等方式,帶動村民增收致富。如今,村民在昔日的荒山里種上油茶,發展養殖業,建設美麗家園。
產業興旺 賦能鄉村振興新樣板
“麻屋子,紅帳子,里面住著白胖子。”酥脆香甜、人見人愛的花生,可謂家喻戶曉,是餐桌的???。走進佗城鎮勝利村的勝利花生產業園,村民們或轉運種苗,或播種等,一派忙碌景象。
據介紹,勝利村地處東江河畔,地勢平坦,土壤肥沃,自古以來就有種植花生的傳統。今年春耕種植的是遲豆,也叫金鉤豆,是勝利村代代相傳的特色經濟作物,有幾百年的種植歷史。
勝利村種植的花生外形修長,勻稱美觀,果實顆粒飽滿,榨出來的花生油分外濃香。記者了解到,勝利村還把花生運往工廠進行深加工,生產出咸酥沙炒花生。咸酥沙炒花生入口爽脆,頗具地方風味,深受消費者喜愛。據悉,該村的產品主要通過電商和當地一些特色農產品超市進行銷售,主要銷往粵港澳大灣區。
據了解,勝利村現有花生種植面積700多畝,主要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合作模式,做大做強花生優勢產業,形成了集規模種植、加工和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鏈條,壯大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帶動周邊群眾就業,為鄉村振興注入活水。
■組稿:本報記者 黃欣 ■攝影:本報記者 馮天托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