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深入開展“粵菜師傅”工程,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依托院校深入鄉村 培養烹飪技能人才
在河技師技能文化節上,烹飪專業的學生展示精湛的刀工。鄒茹玉 攝
□本報記者 鄒茹玉 通訊員 程子躒
“我希望自己成為父親一樣的廚師,炒得一手好菜!”河源技師學院2021級學生江濤,受到曾做廚師的父親影響,報讀了烹飪專業。剛在課堂上新學了紅燜肉的烹飪方法,中秋假期里便在家里“露一手”給家人品嘗,像模像樣的廚藝得到了父親的嘖嘖稱贊。
今秋開學季,報讀河源技師學院烹飪專業的新生有110人。而像河源技師學院一樣開設烹飪專業的職業院校(含技工學校)和培訓機構也在河源遍地開花,為我市深入開展“粵菜師傅”工程奠定了人才基礎。近年來,我市加大技能人才培訓力度,并依托院校,深入鄉村,多形式培養、挖掘鄉村青年烹飪技能人才,構建“粵菜師傅+人才培育”體系,打造“食在河源”品牌。
“粵菜師傅”開班進校園,特色教材做理論支撐
昨日,河源理工學校2022級新生正式入學報到,其中有205名新生報讀中餐烹飪專業,他們將在這里經過3年的專業學習實現就業,成為新一批的“粵菜師傅”新星,還有部分學生將繼續升讀高職院校(廣東南華工商職業學院)“烹飪工藝與營養”專業。
我市深入開展“粵菜師傅”工程,將人才的培養與儲備放在基礎性位置,著重創建重點專業和特色專業,加強培訓機構管理,強化“粵菜師傅”新課程標準培訓,不斷提升我市“粵菜師傅”培養質量。
除了在職業院校(含技工學校)陸續開設烹飪專業,我市還推動和扶持培訓機構開設短期培訓班,以滿足社會人員尤其是農村青年學習廚藝、增長技能的需求。據統計,自“粵菜師傅”工程啟動以來,我市許可“粵菜師傅”培訓機構15家,開展培訓3.11萬人次,獲證2.35萬人次,發放培訓補貼資金1221.03萬元,帶動就業創業5.18萬人次。其中,今年開展“粵菜師傅”培訓3147人次,帶動就業創業3100多人次,考取證書2092人。
加強培訓基地建設,
讓學員在實訓中見真功
設在河源技師學院內的廣東省“粵菜師傅”培訓基地,是我市4個省級“粵菜師傅”培訓基地之一。走進培訓基地,大廳整潔敞亮,刀工實訓室、4D廚房實訓室、菜品制作示范室等功能場室分列兩旁,烹飪實操所需的設施設備一應俱全,食材新鮮、品種豐富。
“自從建成了這個培訓基地,學院的烹飪專業實操課能占到七成。”河源技師學院副院長鄒坤新介紹,基地實訓場所面積961平方米,建成中式烹飪功能室、熱菜一體化實訓教室、熱菜示范教室、刀工實訓室、客家菜研發室、面點實訓室等8個實訓室,工位數達300個。基地還建成烹飪專業省級技術能手培養站1個,共有烹飪專業教師7名,其中高級以上職業資格5名,中級職稱教師3名,可同時培育300名學員。
黃文鋒是深河“粵菜師傅”一條街縣區特色美食館的出品副主監,他是最早一批接受“粵菜師傅”系統培訓的資深廚師。而今,他也成為了我市“粵菜師傅”工程的師資成員,被河源職業技術學院、河源技師學院等高校、培訓基地聘為客座教師,將烹飪手藝傳授給年輕學員。據了解,廣東省“粵菜師傅”培訓(河源技師學院)基地聘請了“中國廚王”阮仲孟、河源首屆“十大名廚”和企業知名烹飪大師為客座教授,定期進校園進行實操教學。
送教下鄉,構建“粵菜師傅+鄉村振興”體系
“學了廚藝才知道,同樣是家常菜,但刀工、火候、技巧都要講究,做出來的菜才能更美味。”連平縣元善鎮石龍村村民劉冬玲,于9月初參加了連平縣金山職業技能培訓學校舉辦的為期一周的“粵菜師傅”短期培訓班,經考核后拿到了結業證書。
“粵菜師傅”是我省促就業、保民生的三項工程之一,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據了解,我市積極構建“粵菜師傅+鄉村振興”體系,各級人社部門聯合職業院校,組織市、縣、鎮餐飲行業培訓機構等師資力量,大力開展技能培訓“送教下鄉”。截至目前,我市累計開展“粵菜師傅”送教下鄉技能培訓超過5000人次,帶動就業創業超過1萬人次。
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著力培育高層次人才是深化“粵菜師傅”工程的下一步計劃,接下來擬擴大職業(技工)院校烹飪招生規模,強化粵菜師傅評價考評員隊伍建設,利用職業(技工)院校、餐飲協會、餐飲行業、培訓機構等各種平臺,大力培育河源客家菜師傅高層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