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萬物蘇 植此青綠正當時
——我市開啟“線上+線下”互聯互通全民植綠新時代
■我市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基地正式揭牌,未來,市民可通過線上認種認養、志愿服務等多種形式履行植樹義務,標志著我市正式開啟“線上+線下”互聯互通全民植綠新時代。本報記者 黃贊福 攝
■來自市綠委辦、市創森辦成員單位的代表們開展森林撫育活動,為綠美河源生態建設和創建國家森林城市貢獻力量。本報記者 鄧宇權 攝
□本報記者 劉昕
“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基地正式啟動!”隨著清脆的口號聲響起,昨日上午,在晴好的陽光映襯下,由市綠委辦、市創森辦、市林業局舉辦的“綠美河源·創森行動”暨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基地啟動儀式,在河源客家文化公園旁舉行。
在現場,我市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基地正式揭牌,未來,市民可通過線上認種認養、志愿服務等多種形式履行植樹義務,為我市綠美河源生態建設和創建國家森林城市貢獻力量,這也標志著我市正式開啟“線上+線下”互聯互通全民植綠新時代。
近年來,我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全市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共同參與,深入推進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工作,不斷提高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知曉率、參與度,全面營造全社會參與綠美河源生態建設的良好氛圍。
線上線下齊發力
愛綠護綠入人心
“這種形式是全新的形式,能借助互聯網平臺讓我們的參與度更高。”活動中,來自市綠委辦、市創森辦成員單位的代表在現場開展森林撫育活動,他們分工協作、默契配合,松土、擴穴、施肥、培土,一道道工序做得認真細致,現場呈現出一派熱火朝天的勞作景象,合力為一株株茁壯的樹苗注入新鮮的養分。
“線下”植樹,“線上”宣傳。記者了解到,活動啟動后,我市堅持線上線下相聯動,充分利用報紙、電視、政府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媒介平臺,通過視頻、微信、專題報道等形式,在全市全面掀起愛綠植綠護綠的良好氛圍,進一步提高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知曉率、參與度。同時,將通過印發活動倡議書,引導廣大市民乃至全國各地的朋友積極投身到“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中來,履行義務植樹責任。
“我們選定河源客家文化公園西面文星路旁280畝山地作為基地,既能滿足市民休閑娛樂,交通又便利。”據現場一名工作人員介紹,為豐富義務植樹活動開展形式,拓寬公眾參與渠道,我市選定客家文化公園西面文星路旁280畝山地為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基地,該基地全年開放,未來市民可通過造林綠化、撫育管護、認種認養、設施修建、志愿服務等多種形式履職盡責。
記者了解到,基地建成后將根據客家文化公園現有綠化規劃,有主題、有計劃地種植桂花、黃花風鈴等景觀樹木,建成后將打造成四季“觀花、彩葉”的美麗景觀,方便市民朋友親近大自然,觀賞森林美景,充分發揮示范表率作用,帶動全市各地開展義務植樹活動,掀起全民義務植樹新熱潮。
主動謀劃新思路
創全民植綠新局
“全民義務植樹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這是河源人民不斷要求自我超越、永不停歇而闊步前行的真實寫照。義務植樹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2022年,市綠委辦、市創森辦、市林業局主動謀劃,創新思路,積極推進實施“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項目,旨在通過該基地廣泛組織發動社會各界人士通過互聯網平臺參與全民植樹。
“‘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是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義務植樹、不斷提高義務植樹盡責率的具體實踐。” 市綠委辦、市創森辦、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活動圍繞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等重點工作,以“政府引領、多元參與、共建共享”的舉辦模式,通過“線上+線下”的形式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完善義務植樹網絡平臺,拓寬“認種、認養、認捐”渠道,打通義務植樹“最后一公里”,讓廣大人民群眾在參與植綠護綠的同時,進一步增強愛護綠色生態意識,營造全社會參與綠美河源生態建設、愛綠植綠護綠行動的良好氛圍。“只有參與度到,才能開創全民植綠新局。”該負責人表示。
接下來,市綠委辦、市創森辦、市林業局將以“綠美河源·創森行動”暨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基地啟動儀式為切入點,持續開展“綠美河源·創森行動”系列活動,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繼續創新全民義務植樹管理方式,讓“全年盡責、多樣盡責、方便盡責”成為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