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發布“打造楓橋式人民法庭 推動訴源治理”典型案例
我市人民法庭建設案例入選
■本報記者 劉燁華 通訊員 徐曉曦 陳碧霞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充分發揮典型引領示范作用,最高人民法院以“打造楓橋式人民法庭 推動訴源治理”為主題,選取60個符合實際、各具特色、具有可推廣性的典型案例,作為第五批新時代人民法庭建設案例予以印發。8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打造楓橋式人民法庭 推動訴源治理”典型案例——推進多元解紛篇,市中級人民法院“探索‘一庭一品’建設 推動調解優先”人民法庭建設案例入選。
市中級人民法院積極探索人民法庭“一庭一品”建設,通過動態優化人民法庭布局、創新多元解紛模式、創新調解工作方法,打造了黨建引領型、基層創新型、調解優先型等人民法庭建設“河源樣本”。2021年以來,全市14個人民法庭共審結案件5332件,調解、撤訴案件2420件,調撤率45.4%。河源法院“推行‘一庭一品’,探索山區人民法庭改革新路徑”改革項目入選中國改革2022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三級梯隊帶動
夯實調解優先之基
優化人民法庭布局,為全方位開展訴前、訴中調解提供載體。以14個人民法庭為第一梯隊,建立服務保障鄉村治理矩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
以法官聯絡點、巡回審判點為第二梯隊,多維度契合轄區經濟高質量發展。78個法官聯絡點、7個巡回審判點作為第二梯隊“主力軍”,結合當地山區、河區、礦區、園區、景區特點,積極探索設立涵蓋環資、旅游、“三農”等專項領域糾紛化解的特色法庭,助力當地特色及主導產業健康發展。
7個網上巡回法庭作為第三梯隊“生力軍”,依托“一線一屏一終端”,打造群眾便捷訴訟“服務站”、基層干群法治素養提升“云課堂”和基層社會治理“橋頭堡”,回應多樣化差異化訴求,著力提升人民法庭司法能力和服務效能。
訴前多元解紛驅動
提升基層社會治理司法之能
建立“科技賦能”非訴挺前模式,實現特邀調解“過濾調”。忠信人民法庭邀請“老吳”調解工作室和“全國模范司法所所長”吳鏡明等作為人民法院特邀調解員入駐人民法院調解平臺,深度參與“信訪打頭、調解為主、訴訟斷后”全鏈條解紛模式,對調解成功的案件,即時司法確認,降低民事糾紛成訴率。創建“庭所共建”協同治理模式,推動部門協作“聯動調”。
解鎖“法院+行業”協作共治模式,形成特色糾紛“能動調”。隆街人民法庭依托法官聯絡點,開展鷹嘴蜜桃特色產業糾紛巡回審判,推動組建特色產業調解隊伍,深入挖掘涉鷹嘴蜜桃產業及種業保護案例資源,提供“菜單式”庭審直播和點播清單,保障“鷹嘴蜜桃”品牌培育開發。
構建“禾坪說事+駐鎮法官+駐村法律顧問”訴源治理模式,形成情理結合“緩沖調”。藍塘人民法庭成立駐鎮法官聯絡點,入戶“禾坪”,推行“百姓說事、顧問說理、法官說法”,聯合開展“禾坪說事”等訴前聯調工作258場次,現場解決問題48個,化解10年以上矛盾糾紛9件,推動法院訴源治理與區域綜合治理接軌并進。
訴中調解方法引領
拓展案結事了善治之力
創新矛盾糾紛化解“三步法”。燈塔人民法庭摸索出庭前摸底、庭審釋法、庭后疏導矛盾糾紛化解“三步法”,即庭前摸底,全面掌握紛爭焦點;庭審釋法,尋求各方利益的最佳平衡點;庭后疏導,用心用情化癥結。
創新“客家擂茶調解法”。龍窩人民法庭將客家文化、客家精神巧妙融入審判工作,以擂茶文化中“禮”“合”“和”“清”為引領,將“擂茶”“話茶”“品茶”融入到訴訟調解中,通過擂茶、品茶、拉家常等方式,引導當事人在茶臺上解開心結、從源頭上化解糾紛。
創新“法院+”調解模式。柏埔人民法庭聯合建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調解工作室”“和·美”家事訴調對接中心,邀請代表委員、鄉鎮干部來庭開展體驗式培訓,培養法律知識儲備高、調解技術強、鄉村風情熟的調解員,形成一支技術專業化、來源多元化的特邀調解隊伍,助力實現矛盾糾紛化解“136”工作格局,即10%化解在縣級、30%化解在鎮街、60%化解在村(社區)和網格。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