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頻道 > 社會新聞

東源縣義合鎮下屯村持續優化服務供給

黨建扎根“家門口” 實事辦進“心坎中”

2025-05-20 09:59:56 來源:河源日報

image.png

■東源縣義合鎮下屯村村民在榕樹下議事。該村積極開展議事協商,打好“紅色調解”“祠堂調解”“榕樹調解”三張特色調解牌。(資料圖片)

■本報記者 田紅秀 李成東

■特約記者 藍天明 張小建

■通訊員 潘懷業

每個季度,東源縣義合鎮下屯村70歲以上的老人和孤寡老人、殘疾人士、空巢老人等群體,可以聚在一起,享受一次“愛心午餐”。

下屯村干部、嘯仙故里志愿服務隊負責人阮少湖介紹:“上個月是今年開展的第一次愛心午餐,當時來了81名老人,他們吃得很開心。”

一日三餐對于普通人來說,是件簡單的事,但對于孤寡老人、殘疾人士、空巢老人而言,卻是件困難事。如何讓農村的特殊群體過上幸福生活,是下屯村黨組織努力的方向。而每個季度開展“情暖夕陽、愛心午餐”活動,僅是下屯村服務群眾的眾多內容之一。

近年來,下屯村黨組織深入開展黨群服務中心提質行動,堅持從群眾需求中尋找工作發力點,聚焦資源整合、基層治理、托老育幼等工作,持續優化服務供給,將黨建服務“觸角”延伸至群眾“家門口”,助推基層治理提質增效。

整合優勢資源 智能服務暖心

“現在村里辦事很方便,有專門的干部可以幫忙辦事,不用跑來跑去,省時又省心。”村民朱武芳說。

近年來,下屯村充分統籌資源、匯聚陣地人氣,建立下屯村黨群服務中心與嘯仙故里黨群教育服務中心聯動機制,強化數智技術賦能和陣地共享,開發“鎮級展廳+特色街區+故居研學”一體化文旅服務體系,最大程度挖掘和釋放為民服務空間。

整合服務資源,提升服務效能。下屯村積極探索縣、鎮、村三級聯辦機制,將縣級政務服務事項延伸至嘯仙故里黨群服務中心和村黨群服務中心,依托省政府打造的政府服務自助機,提供跨部門、跨層級、跨地域的政務民生服務事項268項,積極推動“主動幫辦+全程代辦+貼心服務”服務模式,組建由村“兩委”干部、黨員、社工、志愿者等10余人組成的幫辦代辦隊伍,累計為群眾提供延時辦、預約辦、幫代辦、上門辦等個性化服務30次,讓群眾足不出戶就能辦成事。

整合陣地資源,紅色古村展新顏。下屯村依托本土獨具特色的紅色資源和古色資源,對現有保存較為完好的14棟明清古建筑進行修繕,分別改造為全國法治宣傳教育基地、聞嘯軒學堂、村史館、民宿等,并投入2600多萬元打造嘯仙故里審計博物館、廉潔家風竹園、清蓮池等文化景點。推動古建筑展新顏的同時,依托阮嘯仙故居及聞嘯軒學堂等教育基地,用心用情講好紅色故事,將黨的創新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宣傳與人民群眾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把下屯紅色基地建設成為團結教育引導群眾的精神家園,讓紅色記憶得以延續和傳承,讓游客感受紅色文化魅力。

同時,因地制宜打造嘯仙故里黨群教育服務中心展廳、文創店、特色民宿、咖啡店、甜品店等系列網紅打卡點,吸引了大批游客,帶動當地110人就地實現就業,村民人均年增收2500元,讓紅色資源名村效應在鄉村振興中發揮出引領作用。

堅持黨建引領 激發治理活力

近年來,下屯村堅持黨建引領,積極搭建黨群服務與基層治理的橋梁,以隊伍服務群眾、機制服務群眾和平臺服務群眾為抓手,實現“服務對象”向“治理力量”的轉化。

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推行“黨員+”服務模式,細化黨員“網格責任田”,設立黨員服務崗4個,科學劃分微網格7個,配備網格員24人。通過“社工+志愿服務”,組建了一支40人的嘯仙故里志愿服務隊,定期開展困難群體、革命烈屬走訪慰問活動,先后為群眾解決“急難愁盼”問題400余個。

激發鄉村自治力量。完善修訂村規民約,聚焦鄉村治理的“痛點”“堵點”,積極開展議事協商,發揮黨員及鄉親參與作用,打好“紅色調解”“祠堂調解”“榕樹調解”三張特色調解牌,在村民家門口搭建起解決糾紛的平臺,讓鄰里糾紛矛盾在無形中得到化解。

完善治理激勵機制。將包含45套宅基地的新農村示范點作為完善、拓展積分制的重大平臺,同步建立村民在人居環境、土地流轉等方面的積分數值與該示范點入住順序、優惠力度相掛鉤的機制,進一步激勵村民參與基層治理。

強化服務保障 賦能托老育幼

下屯村聚焦“一老一少”,以村民需求為導向,用足用好黨群服務中心等活動陣地,采取多項凝聚民智民心的有效舉措,為特殊群眾提供更加人性化的貼心服務。

探索護老用老服務新模式。下屯村每年都會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農村文化室等平臺,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對于行動不便的老人則通過接送等方式提高參與度。例如,每年春節給老人發放健康紅包、購買意外險,以惠民利民舉措贏得村里長者的認同,最大程度爭取村民的支持;定期舉辦“愛心午餐”活動,邀請村里70歲以上老人聚在一起吃飯聊天,介紹下屯村未來的發展規劃和建設藍圖,與廣大村民共同商議鄉村發展大計。

撬動愛幼護幼資源。積極聯合婦聯、團委等力量組織開展寒暑期公益課堂,面向留守兒童開設防溺水教育、未成年人保護教育、暑期作業輔導、戶外運動、音樂、美術等課程,輔導教育留守兒童約1600人次。

構建優學獎學機制。利用村集體經濟收益和爭取鄉親支持,設立“嘯仙獎學金”,考上本科的學子每人獎勵1000元,傳承耕讀傳家的良好傳統,為鄉村人才振興培育“后備力量”。

    上一篇:河源隊戰勝惠州隊
    下一篇:沒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