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賦能、生態筑基、茶旅融合多元路徑,構筑紫金蟬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圖景
“蟲咬葉”變身鄉村振興“金葉子”
■近日,紫金縣客茶谷蟬茶生產基地,茶農在采摘茶葉。 本報記者 肖斌 攝
■本報記者 彭沖
特約記者 黃從高 甘建樓
在紫金縣敬梓鎮泰銘茶葉基地,經過夏日雨水沖刷的茶園云霧繚繞,一株株茶樹連成的茶帶似碧浪翻涌,小綠葉蟬成群出動,聚集在茶樹葉片背后,吸食汁液,構成一幅生機勃勃的生態畫卷。
每年5月,紫金蟬茶都將迎來新一年的采制期。記者了解到,高品質的紫金蟬茶,如東方美人每千克市場售價可超5萬元。這片小綠葉,正以科技賦能、生態筑基、茶旅融合的多元路徑,構筑起紫金蟬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圖景。
科技賦能
不斷提升蟬茶品質
近日,紫金縣客茶谷蟬茶生產基地,一片生機。華南農業大學茶學系博士李丹走進小綠葉蟬人工養殖培育室,小心翼翼地掀開培育箱上的白色紗簾,撥開茶樹枝條,仔細查看葉子上躍動的小綠葉蟬,在筆記本上快速記下幼蟲密度與齡期數據,科研助理同步用攝像機捕捉小生靈的活動軌跡,兩人時不時細聲交流著培育情況——這些曾被視為害蟲的小蟲子,如今通過科技賦能,正讓“蟲咬葉”蛻變為鄉村振興的“金葉子”。
在蟬茶產業背后,這群體長僅3毫米的小綠葉蟬正扮演著“生態引擎”的關鍵角色。“茶樹上的葉子經小綠葉蟬叮咬后,會釋放出一系列香味物質,使得蟬茶具備獨特的花蜜香。”用紫金縣茶業界“元老級”制茶師陳炯昌的話來說,紫金蟬茶有股“食之甘甜、聞之蜜香”的獨特風味,讓人回味無窮。
這份獨特品質的背后,是科技賦能的持續突破。近年來,紫金縣與中國工程院劉仲華團隊、省農業科學院、華南農業大學、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等合作開展科研項目,建立茶葉產業學院、紫金蟬茶研究所、茶營養與健康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深入研究小綠葉蟬繁育、紫金蟬茶蜜香原理及蟬茶價值,成功開發了一系列茶葉衍生產品。同時,出臺全市首個茶葉團體標準,規范“蟬咬葉片篩選”“炒茶溫度閾值”等環節,推動紫金蟬茶產業標準化、規模化、專業化發展,成功打造紫城、龍窩、南嶺等3個大型標準化茶葉加工廠,構建起紫金茶葉大數據智慧平臺,實現從種植到銷售的全鏈條智能化、標準化管理。截至目前,紫金縣共有省級生態茶園20個、歐盟認證茶企1家、美國FDA認證茶企2家、無公害認證茶企27家、有機認證茶企15家,是全省茶葉有機認證率較高的縣區。
生態筑基
催生茶旅融合新業態
站在紫金縣龍窩鎮黃洞村的鷹峰山上眺望,青翠的茶壟隨山勢起伏,宛若一條條綠腰帶纏繞在群山之間。隱約間,還能看到茶農、游客背著茶簍,采摘嫩綠的茶芽。
作為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示范點,鷹峰山綠美園綜合示范點以“會呼吸的茶園”聞名。這里植被覆蓋率高達92%,負氧離子濃度最高達47萬個/立方厘米,PM2.5常年穩定在10微克/立方米以下,生態優勢非常明顯。
“生態+種養”模式下,紫金縣茶園相互平衡的生態小氣候自然形成,構建起和諧共生的生態循環:山林與茶園融合,茶樹與森林交織,為茶葉注入了大自然的精髓。這種生態基底,不僅守護了全縣的綠水青山,更催生出“民宿嵌茶園”的創新業態——以鷹峰山有機茶康養基地為代表,游客入住茶壟間的特色民宿,清晨在茶香與負氧離子中蘇醒,白天體驗采茶、制茶的傳統工藝,夜晚枕著蟲鳴與星光入眠,年游客接待量持續攀升。此外,紫金各大茶園還創新茶旅融合模式,積極推進“茶旅+民宿”“茶旅+研學”“茶旅+康養”等新業態,帶動茶農致富、茶企增效。
一頭連著茶農,一頭連著消費者的蟬茶產業,不僅綠了青山,美了鄉村,也富了百姓。今年年初,紫金縣再次啟動茶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按照“科技改變生產力,提升蟬茶品質,以品質強品牌,以品牌增效益,以效益擴規模,以規模融文旅”的發展思路,做優產業結構,做強產業鏈條,打造紫金蟬茶百億產業集群。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