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嘆這歷史的沉重
——讀《龍門印象》有感
■鄧麗萍
在河源市圖書館二樓東區的蕭殷文學館入墻柜里,《龍門印象》映入我的眼簾。我首先想到的是惠州的龍門,也不奇怪,蕭殷是河源市龍川縣人,這離龍門并不遠,龍門最出名的景區也就是南昆山了。南昆山我是去過的,印象中清幽密林,天然氧吧……1957年的龍門也是這樣么?我非常好奇地跟著蕭殷筆下的《龍門印象》一探究竟。“洛河橋頭”“天津橋”?不對!此龍門非彼龍門!它不是我認為的惠州龍門,也不是你認為的福建龍門、江西龍門、四川龍門、浙江龍門……而是河南省洛陽市南10公里以龍門石窟聞名于世的龍門!讀罷第一部分“好在龍門在望,我們憧憬已久的‘石刻寶庫’就在眼前了”,我便明白了。于是乎就對蕭殷筆下的龍門有了最初的印象。
這是一篇游記,實乃寫景美文。第一部分講述了作者未到龍門前一路的景色與心情。剛感受晴朗溫和的環境后,一句“汽車一駛出了洛陽的西關,就像擺脫了韁繩的野馬,任性地飛奔起來”。我便立刻感受到作者想快點到龍門的急切心情。路上,一步一景色,一景一感悟,可謂邊走邊感,邊感邊嘆。“你看!天津橋,多少古典詩人詠唱過的天津橋啊……”橋邊垂柳顯離情也好,桃李競開放也罷,遐想與現實之間形成鮮明對比,著實感嘆“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然而,現實的景象卻是一片蕭條:道路兩旁的村莊,卻赤裸裸的,再也找不到“綠樹掩映”的風趣了。再加上“馬蹄落處,塵土飛揚,有時竟連前面兩丈遠的東西也無法辨認”,在這種“大車揚飛塵”的迷茫天際,讓人有種“黯然失色地只有沖出重圍方能見天日”的感覺。這與后面描寫置身龍門之口,伊闕之地感嘆勞動人民創造的藝術珍品形成強烈對比。撥開迷霧,面對千千萬萬的精心雕刻,作者發出由衷的贊嘆!連用“誰能面對著這千千萬萬的精心的雕刻,能無動于衷?誰能在這些偉大藝術品的面前,不驚嘆我們祖先的匠心和輝煌的藝術智慧呢?”兩處反問更加加深讀者與作者領悟的共鳴。
當然,這只是作者整體上的一種感官,為進一步對石刻藝術進行描寫,作者詳細描寫龍門最大的佛洞——奉先寺的雕像情況。此情此景,作者是非常興奮的,自己也被作者帶動一同驚喜地歡呼起來:“啊!你看!你看!”目光聚集所在就是著名的盧舍那雕像,仿佛自己置身其中。在這里,你不得不感嘆作者就像一名導游。透過文字,你能感受到各雕像的藝術特色,在與作者一同欣賞藝術作品時,心會意通,其間的自然與精妙,實在是難以言表,包括離開奉先寺后參觀的其他大大小小的石洞,亦如作者止不住贊賞。
接下來作者將筆鋒一轉,所看之處大都傳神作品被鑿去頭部的現象,寫美帝國主義盜走雕刻的事實增加了歷史沉重的氛圍,帶有深刻的批判精神,同時也給讀者上了一堂歷史課——龍門石刻藝術的浩劫。偉大的作品被破壞著實可恨又復可嘆甚至痛心!作者千叮囑萬叮囑讀者要牢牢記住這筆債,激勵后人要為保護我國藝術珍品而努力。
于此,心情的沉重,歷史的厚重,原本溫和的陽光也變得陰沉沉了。
心隨景遷,景隨情遷,此情此景都已經融為一體了。我懷著沉重的心情跟著作者從香山寺到白居易墓,無處安放的靈魂終于在此靜穆之地找到歸宿,亦如作者疾呼:“西風,你別吵吧!讓我們的詩人聽聽他的子孫怎樣歌唱他們的幸福吧!”食人肉的社會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豪情壯志在耳邊久久回蕩。
邊走邊看邊嘆,歷史雖然沉重,但不應該被忘卻!腳下所踏是穿過風雨的道路,前方所行是太陽指引的前程。蕭殷筆下的《龍門印象》如穿透歲月之河,貫穿古今……再回神,恍悟自己在蕭殷文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