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頻道 > 深度報道

1928年龍川年關暴動與反“圍剿”

2021-05-09 10:05:00 來源:河源日報

■張鎮江《書共黨鶴市暴動事》書影。

■1928年3月,中共龍川特支領導鶴市暴動時攻打的國民黨鶴市區警署舊址。

1927年末、1928年初,廣東省委部署發動了以廣州起義為中心,城鄉配合的年關暴動,東江各縣暴動后形成了海豐、陸豐等七縣連成一片的工農武裝割據局面。在龍川縣,鶴市暴動失敗后,龍川黨政軍領導人或暫避他鄉,或向川中、川北地區轉移。五華、興寧、龍川年關暴動失利的部分中共組織領導人,退守龍川中部霍山,打響了一場反“圍剿”戰斗。

1

龍川蘇維埃政府建立

上世紀20年代的龍川,工農運動就已開展得紅紅火火,早在1924年就建立了龍川縣第一個農民協會組織——耙塘屋農會。1925年11月,中共龍川縣特別支部成立。在中共黨員黃覺群等人的帶領下,1926年建立了縣農民協會,各鎮鄉亦隨之成立了區農會協會,縣總工會亦在此年成立。

在東江地區頗有革命根基的龍川,于1927年11月,成立了仙寨鄉蘇維埃政府。1928年1月,在鶴市芝野村鐘玉周家里,龍川特支秘密召開黨員會進行改選。會議選舉黃克為特支書記,組織委員黃覺群,宣傳委員楊復生。會上匯報研究了四甲、登云、鶴市等地的農運情況,討論成立縣蘇維埃政府(又稱縣革命委員會)和舉行年關暴動等問題。

1928年2月,春節剛過,在四甲上印寨,代表7個鄉農會和四甲分區農會的8面犁頭旗迎風招展。龍川縣農協會的負責人,龍川特支成員、國民黨龍川縣黨部左派人士、四甲與坪田等地的農會會員及農民自衛軍戰士等齊集一處,隆重舉行“龍川縣蘇維埃政府”成立大會。

大會由黃克主持。經大會推選,黃克、黃覺群、楊復生、陳濟平、鄧雨田、黃日初、黃自強、鐘彪、黃天澤為縣蘇維埃政府執行委員,黃克任主席。縣蘇維埃政府下設4個部:財政部、宣傳部、農運部、軍事部。成立大會宣布東江工農革命軍第一軍正式成立,東江特委巡視員劉琴西掛軍長銜,黃克任總指揮。當天,近400名手持大刀、槍等武器的工農革命軍,舉行了武裝總檢閱和示威游行,高呼“打倒國民黨”“打倒蔣介石”等口號。

龍川縣蘇維埃政府一誕生,就貫徹落實東江特委根據中共中央和廣東省委的指示,著手籌備武裝暴動事宜。《中共東江特委發展暴動的計劃》中,明確提出要“以年關暴動去引起東江的大暴動,完成東江的割據”。

2

龍川年關暴動在醞釀

這場在鶴市發生的年關大暴動的總指揮,是黃克。此時,他不過是個17歲的少年。

黃克(1905年—1928年),是中共早期黨員、龍川縣特別支部書記、龍川縣蘇維埃政府主席。在他短暫的一生中,他得到過阮嘯仙、彭湃的悉心培養,是農團軍的骨干分子,在廣州第二屆農講所學習,從農講所畢業后,先后被派往花縣、清遠、廣寧、仁化、惠陽等地開展農民運動。他與其他同志一道,指導過花縣、廣寧的工農運動,發動過清遠工農革命,參加過廣州起義,舉辦過農民運動訓練班,建立過東江工農革命軍,成立過龍川縣蘇維埃政府。

黃克爭取到龍川與河源交界的一個著名土匪頭黃亞辣的支持。這支有著近 120人的綠林隊伍,曾是陳炯明轄下部隊,裝備精良,且有實戰經驗。陳炯明兵敗東江后,他們流落在龍川、河源一帶,打家劫舍,有時偷襲國民黨的稅務機關,打劫往來客商貨物,國民黨當局一時奈何不了他們。

中共龍川特支研究決定,由黃克通過親戚關系,爭取黃亞辣、鄒鐵強等土匪站到廣大工農這邊來,與國民黨當局作斗爭。黃克不顧個人安危,多次與黃亞辣等接觸、洽談,黃、鄒表示,愿意服從中共龍川特支指揮。

1928年2月,中共龍川特支將領導的農民自衛軍,與黃亞辣等統領的武裝隊伍,統一編為東江工農革命軍,全軍有400人。東江特委特派員劉琴西為軍長,黃克為總指揮。為籌集暴動所需糧餉,1928年正月,黃克帶兵攻入四甲一個大地主宅院,破其倉庫,取得糧食200余石。

這些糧食,給500多位集中訓練的工農革命軍提供了給養。

鶴市暴動之前,黃克堂哥、共產黨員黃覺群,和張化如在古竹師范的學生楊復生,兩次來到張化如家里,聽取他對這次暴動的意見和建議,欲以“奪取富戶糧食發貧民救荒”為口號。

但張化如并不贊同用土匪來謀暴動,認為這樣是不得民心的,而且富戶的糧食,因為張發奎、繆培南、陳銘樞、陳濟棠等軍閥在鶴市附近混戰時,已被搜刮殆盡。另外,桂軍黃旭初部隊駐扎在黃村,離鶴市不過70里距離,可朝發夕至。

后來鶴市暴動的失敗,證明了張化如是正確的。

但暴動之勢,如箭在弦上。

3

暴動情報泄露

鶴市舊稱鶴樹下,在縣城(時為佗城)之東,為縣內僅次于佗城、老隆的第三大鎮。

3月6日晚,中共特支領導成員、龍川蘇維埃組成人員、東江工農革命軍領導成員等,在劉琴西、黃克的主持下,將這次暴動的地點、時間、路線等商定。

然而,一個導致暴動失敗的意外發生了。7日,負責傳遞情報的鐘彪不幸被當地大地主黃元增“富戶團”的巡夜隊員截獲而遇害,藏于他身上的工農軍各編隊的花名冊,以及進軍鶴市的路線圖、標志、標語、布告、口令等均落入敵手。

時任鶴市區區長兼警察所所長陳偉枝、保衛團團董張月舫即向國民黨龍川縣縣長黃蔚文密報,黃蔚文當即作了嚴密的布防,并突然襲擊,搜捕工農革命軍骨干成員。因其行動隱秘,黃克不能獲取鐘彪已然遇害的情報,暴動仍按原計劃進行。

3月9日晚,四甲編隊400余人從坪田分水坳誓師出發,在朦朧月色中翻山涉水向鶴市進發,并于黎明前抵達鶴市連坑尾。次日凌晨4時30分,黃克下進軍令。經過奮勇戰斗,農軍前鋒終于瞄準突破口,涉水過河,打開柵欄沖入街內展開巷戰。黃克沖進區警署時,發現里面空無一人,原來,坐鎮鶴市的縣警大隊長黃雨生已帶著親信趁天色未明潛逃。

暴動進行到此時,已是勝利在望。隊伍中的黃亞辣等土匪出身的成員,認為這次暴動也是“劫富濟貧”,沖進鶴市街內的“黃永興”“祥盛”“南合晉”“新香展”四家大店鋪,把貨物搬到街心,讓農會成員搬回家去。

黃克在街頭一角進行演說,并宣布沒收幾家地主財產分發給窮人,附近農民們歡欣鼓舞,敲鑼打鼓歡慶。

4

暴動失敗

1928年3月10日上午9時許,黃克已獲知鐘彪遇害,葉卓等其他農民自衛軍編隊的策應相繼受挫,黃克所率部隊有孤軍深入之險。他頓感不妙,下令撤離。

然而為時已晚。他們剛撤出鶴市街口,張月舫等的地主武裝和縣警隊400余人已迫在眉睫。工農革命軍且戰且退,又遇上縣警大隊大隊長黃雨生殘部與黃布宦境保衛團500余人夾擊。

黃克臨危不懼,率兵經過大半天的沖殺,終于突出重圍,退回四甲上印寨。

3月下旬,龍川當局糾集國民黨五華、河源邊境的地方民團2000多人,分兵五路進剿四甲蘇區。3月25日,黃克、黃德初擬向中共東江特委巡視員兼東江工農革命軍軍長劉琴西匯報鶴市暴動情況和四甲地區反“圍剿”部署情況時,途經樂村時,被鄒鐵強出賣的他們被地主民團武裝頭目張香谷率人捕獲。4月中旬,黃蔚文下令將黃克、黃德初帶往龍川縣城郊殺害。

關于此次暴動,張月舫給國民黨縣署的報告是這么寫的:“今晨五時,共黨率土匪數百人,自四甲仙寨鄉來,乘團兵出外圍捕、分由洛田、芝野兩路前進,猛撲鶴市,大肆劫掠,除仁和永興外,概被搶掠團兵率隊反攻,匪乃沿途拋棄贓物向芝野潰逃。過麻坑旺塘時,為金魚雅寄鄉團要截,生擒土匪十余名,擊斃數名 ,而團兵回援,在何布嶺斃匪2名、陳署長偉英在田心屯拿獲2名 ,均供黃楊招土匪黃亞辣等人入寇,洗劫全市損失10余萬元。”

曾任龍川縣立中學校長、縣修志館長等職的龍川知名人士張鎮江在《書共黨鶴市暴動事》一文中還透露,國民黨團兵往圍仙寨鄉時,龍川一批共產黨員正在該處開會計議,本有可能被一網打盡,忽報“土匪”入市,迫得回救,不及搜捕,因此有不少共產黨員逃脫了。

5

開中共龍川

組織武裝奪取政權先河

鶴市暴動,從準備到失敗,前后歷時一個多月。這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龍川工農革命民眾舉行的第一次有組織有計劃的軍事武裝斗爭。

這次東江地區的年關大暴動,總的來說以失敗告終。由于軍事上的敵強我弱,加上受“左”傾盲動主義干擾,未能正確地總結經驗教訓,不恰當地強調徒手群眾而忽視武裝的作用,在領導機關強調起用工農分子而排斥知識分子,使革命遭受重大挫折,黨和革命力量受到較大損失(《中共廣東歷史擇要探究》,陳弘君著,2005年)。

鶴市暴動雖然失敗了,但它的作用和意義卻甚是深遠,它配合與支持了東江各地的武裝暴動斗爭,有效牽制了五華、河源、龍川國民黨地方武裝的很大一部分兵力,為五華、河源、龍川縣內其他蘇區的創立與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起到了配合與支持東江各地武裝暴動的作用。另一方面,這次暴動開創了中共龍川組織領導工農群眾武裝奪取政權的先河,揭開了龍川人民以革命武裝反抗反革命武裝斗爭的歷史。

2010年以來,龍川的鶴市武裝暴動等10余處革命舊址被立碑保護。2011年,龍川縣在鶴市街橋頭立起了一處鶴市暴動群像,以作紀念。

6

霍山反“圍剿”

五華、興寧、龍川年關暴動失利后,三縣中共組織領導人,選擇霍山作為工農軍游擊斗爭的駐屯地之一。

霍山地處龍川縣中部,方圓6平方公里,海拔550米,巍峨險峻,平地崛起,旁無延緩。山上巖壑幽邃,多有洞穴,其中最大巖洞為太乙巖,位于半山腰處,可以作為部隊休整之所,山上道路狹窄崎嶇,易守難攻,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闖。

因為霍山有這樣的地形,三縣中共組織領導人率部走到一起了。但是,“他們錯誤地估計了這里的地形地域。盡管這里地勢險要,但孤立地突兀于平地之中。山下的田心鄉一帶沃野田疇一馬平川,橋頭、鐵場方向山丘溝壑縱橫,利于設防伏擊”(《中國共產黨龍川縣地方史(第一卷)》P60)。

三縣黨員代表在太乙巖召開會議,商議成立中共五興龍縣臨時工作委員會(簡稱五興龍縣臨委),推舉葉卓為書記,劉光夏(工農軍十二團團長)、藍勝青(興寧縣委書記)、古清海(五華縣委委員)為委員。縣臨委決定實施突圍作戰,由劉光夏、藍勝青負責指揮,突圍后化整為零,分散在龍川中北部和興寧西部邊境地帶隱蔽活動。

1928年4月3日,國民黨正規軍一個營,糾集五華、興寧、龍川三縣的縣警察隊、民團1000多人到霍山“會剿”工農軍。而三縣工農軍加起來只有200多人。

劉光夏臨危受命,冷靜分析敵我形勢,部署了突圍方案。當晚,工農軍派出一支尖刀小分隊,從太乙巖出發,攀過陡峭的山巖,迅速向霍山東北的船頭石地方突進。那邊屬地方民團防務,武裝力量較薄弱,他們沒料到工農軍會從天而降,沒開一槍就被包圍繳械。小分隊在對俘虜進行政治教育后把他們釋放了,為工農軍作義務宣傳員。

隨即,工農軍派人前往聯絡埋伏在霍山外的地方革命武裝。為掩護小分隊,工農軍主力隨即向北佯攻以調虎離山,和守衛山下的警察隊交火。駐扎在山南面的國民黨軍營長得報說工農軍開始向北突圍,立即率全營官兵沿著山路向北追擊,當追至狹窄的路段時,突遭固守在太乙巖的第十二團第一中隊分隊長羅肇慶、潘火昌率領的早就埋伏在這里的工農軍戰士的猛烈阻擊。國民黨軍一面向山上開火,一面組織仰攻,因山路狹窄不利大規模沖鋒,雙方對峙僵持不下。

得到送來的情報后,霍山外的駱達才率東江游擊隊、駱岐約農會主席駱均光率龍川農民軍獨立小隊一起,從北面的田心方向疾馳趕來援救,襲擊守山民團。

就在太乙巖阻擊戰打響時,工農軍主力依照縣臨委部署的作戰方案,從太乙巖西南側經一線天、沿船頭石爬攀石棧,輾轉迂回到南面高地。這里原本由敵正規軍駐守,但大部分兵力已被敵營長帶走,只剩下二三十人,敵稍事抵抗后便即敗退。4月4日中午,工農軍乘虛迅猛突圍,急促撤退戰場,馳至貝龍湖、橋頭村。

撤退時,工農軍第十二團第一大隊第一中隊的官兵花名冊和部分槍支彈藥均在戰斗中丟失,途中又遭敵被捕和殉難數人。除一些重傷員留下在當地農戶家中掩蔽養傷外,余皆于午夜時分抵達興寧筠竹鄉掌鴨塘村。

為保存力量創造新的革命高潮,工農軍決定暫時解散隊伍,將長槍藏在山中,只持短槍秘密集中活動。

霍山反“圍剿”之后,工農軍和農軍轉移到各地,繼續堅持斗爭,以圖再舉。不久后,根據廣東省委指示東江特委精神,在革命形勢條件較好的地方率先建立蘇維埃政權,于1929年3月成立了閩粵贛邊五興龍縣蘇維埃政府,龍川的革命活動進入了一個新的高潮。

本報記者 凌麗 文/圖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