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丁格爾的勇氣
5月11日,在河北省邢臺市南和區人民醫院新生兒科,一名護士在護理新生兒。
她們是勇士的化身,一襲白衣,用雙手護佑生命。在工作中,她們是醫生的最佳拍檔,她們沉穩干練,能夠撫平病痛給患者帶來的焦灼。雖然時光流逝,帶走了青春,但對工作的熱情、對患者的愛卻從未改變……5月12日是第110個國際護士節。節日前夕,記者走近多位“南丁格爾”,感受她們平凡工作中不平凡的堅守和奉獻。
初心堅守:站立方寸護生命
在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的中國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記者見到了麻醉手術科護士長劉婷,她正與同事探討幾間新建手術室啟用前的準備工作。
劉婷說:“對外界來說,這個職業很神秘。麻醉科護士作為操刀醫生的最佳拍檔,是成功完成一臺手術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麻醉手術科護士大致可分為巡回護士、器械護士等。巡回護士在手術過程中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負責準備手術所需的各種儀器設備、物品耗材及各項保障工作;器械護士則需要熟悉手術的術式、步驟,在術中準確無誤地給主刀醫生傳遞所需要的器械,協助醫生完成手術。
一些手術需要用到的器械多達上百件,術前術后都必須逐個清點,一些器械還有精細的零部件,更要小心核查不能遺落,各項工作都要善始善終。
由于手術中要站在手術臺邊,一站就是幾個小時,不能中途離開,很多護士術前幾個小時就開始不吃不喝,不少人患了胃腸道疾病和靜脈曲張。
面對高強度的工作,這些白衣勇士沒有退縮。劉婷說:“從業30年,我一直記得我的老師在臨終前的話,她說希望來世還做一名麻醉手術科護士。這是對自己的職業熱愛到了骨子里,讓我很感動,也一直激勵著我。”
大愛永恒:我要護理到100歲
“我現在也是‘90后’,身體還不錯,還有很多人需要我的幫助。”前兩天剛過完92歲生日的章金媛老人依然精神矍鑠,耄耋之年仍活躍在護理志愿服務一線。
這份畢生的追求源自70多年前的一次對話。
“當時校長問我為什么想當護士,我說,因為護士好漂亮。”章金媛老人回憶道,然后校長講了南丁格爾的故事并告訴她:人的美是發自內心的,就像南丁格爾一樣。
勤于思考的她,將護理工作不斷改革創新。在日常護理工作中,章金媛發現每次護士到病房換被單時,病人總是忍痛離開床位,跑到門外。幾番詢問后,才知道病人是為了避開換被套時揚起的灰塵。于是,下班回家,她抱起被子拆了套、套了拆,終于研究出了內折疊拆鋪床法,至今仍在臨床沿用。據測算,使用內折疊拆鋪床法,揚起的灰塵減少了一半多。
這只是章金媛30多項護理工作臨床發明中的一項,她創立的巡回護理制等理論還入選護理教科書。
1992年,章金媛退休了,這也是她人生的新起點,從醫院走向社區,走向更廣闊的志愿護理服務新天地。
在章金媛的號召下,南昌市17名退休護士組建了從事志愿護理服務的“學雷鋒組合”。“讓護理走向社區、走向群眾,讓老百姓人人懂護理、家家會護理”成了她新的工作目標。
如今,章金媛愛心奉獻團已發展成為擁有上萬名志愿者的隊伍,設立了10多個居家養老志愿服務示范點,覆蓋幾百個社區。
醫者仁心:用愛迎接新生
“把寶寶的頭放在你的臂彎里,左手和左腕護著他的背,右臂托著他的小屁股……”護士楊秋一邊給新手媽媽示范,一邊耐心指導。
指導新手媽媽,從抱孩子的姿勢到哺乳期飲食起居,楊秋每一遍都講得非常耐心、細致。
作為四川省都江堰市醫療中心(都江堰市人民醫院)的一名護士,不管多忙多累,她一直秉持這份職業的初心。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發生后,她第一時間和同事趕到重災區向峨中學搶救生命,徒手在廢墟中挖掘,邊刨邊哭。在這場地震中,她也失去了年僅6歲的女兒。
“那么多人受災,不能有半點耽誤,白天忙著搶救,根本顧不上自己的小家。”回憶起那段痛苦的經歷,楊秋眼眶濕潤,巨大的創傷讓她更熱愛護士這份職業。
“地震中,護士給傷者帶去慰藉,帶去生的希望,讓我看到這份職業的偉大,激勵我更加努力,不辜負身上的白衣。”楊秋說。
楊秋在醫院開設了助產士門診,給準媽媽們提供專業指導,幫助她們迎接新生命的到來。
南丁格爾獎章、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好護士”……諸多榮譽加身,楊秋對自己卻更加嚴格,“弘揚救死扶傷、無私奉獻的南丁格爾精神,我還做得不夠……”在她的感召下,中國南丁格爾志愿護理服務隊都江堰市人民醫院分隊于2016年6月成立,目前該院已有超過200名護士加入到了志愿者隊伍中。
“病人和孩子永遠是我的牽掛。”她說。
■本版文圖均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