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川縣赤光鎮以黨建為引領,走出一條油茶專業鎮特色發展之路
鄉村變身旅游打卡地 新興產業澆開幸福花
■認真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
■村里有了產業,群眾在家門口就業。
■大力發展現代高山油茶種植產業,促群眾增收致富。
■美麗的赤光鎮。
核心提示
有山有水有鄉愁,宜居宜業宜旅游。這是如今龍川縣赤光鎮的真實寫照。從河惠莞高速公路赤光出口進入赤光鎮,公路沿線風景如畫,淺白色的民居,碧綠的田野,依地勢地形建設的小公園映入眼簾,生機勃勃、井然有序的田園風光讓人心怡神曠。
窺一斑而知全豹,處一隅而觀全局。近年來,赤光鎮堅持黨建引領,將黨建工作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重點民生工程建設、美麗宜居村連片示范創建等中心工作有機結合,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凝聚奮進力量,推動全鎮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平穩健康發展。
新時代農村有新面貌。黨的十九大以來,赤光鎮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速推進生態和產業的深度融合,加速動能轉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將傳統種植業與加工業、旅游業有機融合,進一步激發農村活力,新興產業澆開群眾幸福生活之花。
今年,赤光鎮結合黨史學習教育,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從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著手,圍繞“小切口、大變化”,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零距離”服務群眾,持續提升廣大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共建共享美麗新赤光。
鄉村成景區 “輸血”更“造血”
春花開滿園,葡萄吐新葉,田野著綠裝,人在花中行。走進龍川縣赤光鎮大洋村的源東美麗鄉村產業體驗園,滿眼都是充滿著田園風景。
源東美麗鄉村產業體驗園是龍川綠油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旗下產業,作為廣東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綠油農業公司先后投入數千萬元,盤活村中260畝土地資源,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產業,規劃建設“七區三園一花海”,打造集觀光旅游、休閑采摘為一體的綜合體驗園。2019年12月,大洋村獲評“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龍川綠油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駱東梅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也是一名黨員致富帶頭人。對于選擇回到家鄉投資興業,參與鄉村振興工作,他表示,赤光是他的根,把家鄉建設得更好自己有一份責任。目前,國家政策很好,回家創業后得到了包括資金在內的多方面政策支持。“國家政策好,回家創業正當時。” 駱東梅說道。
鄉村成了旅游網紅打卡地,群眾就業和創業的機會進一步增多。集觀光旅游、休閑采摘為一體的源東美麗鄉村產業體驗園在今年“五一”假期迎來5萬余人次游客,為景區帶來了近百萬元的收入。同時,游客帶來了人流,農產品成了“搶手貨”,進一步增加村民的收入。
收入漲了,村子美了,笑臉多了,這是赤光鎮大洋村黨支部書記葉自富眼中的變化。據葉自富介紹,大洋村是革命老區村,10多年前全村沒有一寸水泥公路,青壯年基本外出務工了。近年來,大洋村被列入省級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示范村后,村容村貌得到極大改善,如今全村3.5米或4米寬的水泥公路長達16公里。特別是引進企業開發建設源東美麗鄉村產業體驗園,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以產業發展帶動群眾增收,走出了一條具有特色的鄉村旅游發展之路。
鄉村成了景區,給當地群眾帶來了家門口就業的機會。大洋村村民張文梅夫妻二人就是受益者,從去年開始張文梅在源東美麗鄉村產業體驗園的葡萄園工作,主要負責施肥、除草、澆水等,一個月能拿到2300多元工資;張文梅的丈夫被村委會聘請,從事日常保潔和自來水、路燈管理等工作,一個月工資2000多元。2020年,張文梅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萬多元,成功摘掉了“貧困帽”。“我們夫妻倆一年下來有5萬多元的收入,生活過得很踏實。”今年52歲的張文梅說起現在的生活,曬得有點黑的臉上全是笑容。
據駱東梅介紹,自2015年投資開發大洋村源東美麗鄉村項目以來,截至2021年3月,公司支付勞務工資達2100多萬元,給入股公司的群眾分紅220多萬元。目前,在公司旗下固定務工的本地群眾近100名,其中赤光籍群眾占到六成。
鄉村旅游產業的興起,極大推動了赤光鎮相關產業的發展,為村民提供了創業機會。陸玲枝就得益于大洋村發展旅游業,她的創業之路越走越好。在精準扶貧時期,在幫扶單位的傾情幫助下,她在老家赤光鎮下輋村開設了一家腐竹加工廠。2020年,陸玲枝銷售了7000余斤腐竹,獲得5萬余元的利潤,成功撕掉了貼在身上“貧困戶”的標簽。掙了一些錢,考慮到方便小孩讀書,再加上政策性補助,她在赤光鎮買了房、安了家。“旅游的人多了,腐竹、雞蛋等農產品就好賣,收入就增加了。”陸玲枝笑著說道。
把鄉村打造成景區,“輸血”更“造血”。源東美麗鄉村產業體驗園是赤光鎮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一個縮影。據赤光鎮黨委書記吳雄章介紹,該鎮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盤活農村現有資源,著力打造“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加快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寬群眾增收渠道。
產業興,鄉村旺。赤光鎮是廣東省油茶專業鎮,當前,該鎮正積極探索三產融合發展路徑,其中抓住鎮的特色種植油茶產業,以“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社+互聯網+文旅”經營模式,大力發展跨界融合發展現代產業體系,規模化、現代化發展油茶產業,在種植、深加工及油茶文化、鄉土文化上做文章,跨界融合、跨業融合,讓傳統種植在升級轉型和融合發展中激發鄉村發展活力。
實施拆舊復墾拆出空間墾出希望
五月風光正好。走進赤光鎮,一棟棟泥磚土瓦的廢舊老屋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村容整潔、環境美觀的鄉村美景。在深入推進鄉村振興工作過程中,赤光鎮用好用活農村建設用地拆舊復墾相關政策,喚醒農村舊住宅、廢棄宅基地等“沉睡資源”,從而真正實現富民、美村、強經濟,有效激活了鄉村發展的“一池春水”。
截至2020年,赤光鎮完成了第一批拆舊復墾試點村下輋、瀝口、梅光3個村共213畝拆舊復墾項目,并順利通過驗收,累計發放到戶收益分配資金6000余萬元。其余12個村已完成了拆舊復墾項目規劃、立項、測量等工作,今年將全面推進。拆舊復墾工作極大地造福百姓,緩解了村級鄉村振興工作的經濟壓力,為鄉村振興和美麗村莊建設增添了強大力量。
龍川縣赤光鎮鎮長刁華昌表示,群眾很支持拆舊復墾工作,愿意把自己的危舊老房子拆了,復墾種上油茶樹等經濟樹種。通過拆舊復墾,曾經的廢舊老宅、荒山野嶺變成了綠油油的菜地、生機勃勃的果樹或村內休憩的小公園,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吾有西山桐,桐盛茂其花。” 赤光鎮下輋村是革命老區村、水庫移民村,村莊四面環山,有一條5米多寬的進村公路。初夏,山上油桐花開正盛,山下民居鱗次櫛比,田野蔥綠,寧靜而祥和。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情況下,2019年9月,下輋村在全鎮率先啟動了拆舊復墾工作,并成為該鎮拆舊復墾示范村,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帶來新資源、輸入新血液。
下輋村的新塘村民小組、茶仔崀村民小組僅用1個月多的時間,拆除了100多間廢棄泥磚房,復墾成81畝油茶園,成為當年廣東最大面積指標的村民小組連片拆舊復墾項目。村民葉發洪是拆舊復墾的支持者、參與者和受益者,他主動拆除自家危舊的泥磚房,拿到了一筆復墾款,并把老房子和后面的山坡地平整好,種上油茶樹,建成一個占地面積10多畝的小茶園。
葉才華是下輋村黨支部書記,他說,拆舊復墾拓展了發展的空間、提供了建設資金,接下來村“兩委”計劃用復墾資金,帶領群眾發展茶葉、油茶等特色產業種植,把土地資源轉變為產業資源,也讓農民富起來、鄉村美起來、經濟強起來。
“拆舊復墾,迎接鄉村新生活。”這是赤光鎮廣大群眾的共同心聲。該鎮在依次推進拆舊復墾工作的同時,結合“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持續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加快推進省級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范村和美麗宜居連片示范創建項目建設,積極推進“四小園”建設,利用房前屋后空地、舊宅基地建設了小菜園、小花園、小果園,利用村內閑置土地建設小公園。目前,赤光鎮完成“四小園”建設294個,綠化閑置土地面積約1.5萬平方米,科學進行美化綠化,整治了農村“臟、亂、差”現象。拆出了發展空間,為新農村建設騰出建設用地,通過小美促進大美,赤光鎮進一步提升村莊環境質量,讓農村人居環境變得更加優美,生態變得更加宜居,加快推進鄉村振興。
加強黨史學習教育黨群攜手共建美麗家園
在大洋村有一處磚瓦結構、按客家“上五下五”規制建設的民居,這是抗美援朝老英雄王亞周舊宅。盡管英雄已經故去,但他為國家效力的愛國精神卻永遠長存。
在掛鉤聯系大洋村鄉村振興工作的河源職業技術學院的幫扶下,赤光鎮黨委政府把該舊宅建設為“赤光鎮大洋村抗美援朝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紀念王亞周等多名大洋村抗美援朝退伍老兵,通過實物、圖片、書籍、視頻等具體形式,挖掘老兵生平事跡,追憶老兵榮光,展現抗美援朝戰爭史實,激發黨員干部愛國情懷,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強化擔當作為和主人翁精神,黨群攜手共建美好家園。
講好當地紅色故事,激發干事創業精神,這是赤光鎮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的一大亮點。吳雄章表示,龍川是原中央蘇區縣,蘇區精神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赤光鎮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中注重學習傳承蘇區精神,用活紅色資源,用心講好紅色故事,引導黨員干部在感悟歷史中接受精神洗禮,從紅色文化中汲取前行力量,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
同時,赤光鎮把“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作為學習黨史教育重要內容,組織引導廣大黨員繼承發揚優良傳統,結合各行業各單位實際,立足做好本職工作,推動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推進“十件民生實事”落實,切實把學習成效轉化為工作動力和成效。同時,認真排民憂、解民困,今年3至4月,赤光鎮旱情較為嚴重,圩鎮群眾出現“飲水難”問題,鎮黨委政府組織消防車為街道居民送水、解決臨時用水困難。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赤光鎮以解決人民群眾煩心事、操心事、揪心事為著力點,積極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持續推進民生工程項目建設,扎實推進安全飲水、農田水利設施、道路橋梁、路燈亮化、村級文化廣場、電網改造、削坡建房、拆舊復墾、街道圩鎮環境整治、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等民生工程建設,把黨委政府的溫暖送到群眾的心坎上。
“黨委政府非常關心老百姓的生產生活,有困難就千方百計給予解決。”說起鎮、村干部工作作風,村民王仁周豎起了大拇指。他說,鎮里和村里投資28萬元,打了深水井,建起了170 立方米的蓄水池,他所在片區的500多戶村民解決了飲水難題。
學史力行,實干為民。赤光鎮深入貫徹實施新時代黨的建設要求,持續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大力實施先鋒模范工程,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發揮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點)作用,27個黨組織、1100余名黨員,通過組建黨員先鋒隊、設置黨員先鋒崗、舉行主題黨日活動等形式,廣泛動員和引導全鎮廣大黨員積極參與鄉村振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工作中,“零距離”服務群眾,充分展示新時代共產黨人的良好精神風貌,黨群攜手共建美麗家園。
【赤光鎮簡介】
赤光鎮位于龍川縣中部,距縣城47公里,屬九連山脈的支派,為丘陵地帶。總面積約134.5平方公里,下轄16個村、1個居委會,總人口約4.9萬人,是革命老區鎮、省級油茶專業鎮。全鎮以農業為主,轄區內水系發達,境內有東江水系、韓江水系支流。交通便利,地處一條國道和兩條省道的交會處,河惠莞高速公路穿過該鎮,16個行政村全部通汽車。
【紅色檔案】
赤光鎮地處川北地區,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與川南地區及江西中央蘇區連成一片,中央紅軍經常活動于上坪、細坳、廻龍及赤光等地,革命浪潮波及包括赤光在內的川北地區,紅軍的政治主張、嚴明紀律和愛民行動給人民群眾留下了深刻印象,赤光人民群眾積極參加革命活動,在“閩粵贛邊五興龍蘇維埃政府”、中共龍川縣臨時委員會的領導下,進行了可歌可泣的革命斗爭。
■策劃:陳小玲 甘國科 邱志飛 魏慶平
■組稿:本報記者 陳小玲 特約記者 曾祥太 通訊員 刁雄輝
■攝影:本報記者 馮曉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