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平縣元善鎮:打造首善之鎮 描繪新時代新畫卷
■元善鄉村美景
核心提示
近年來,元善鎮深入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堅持黨建引領,立足縣城區域、縣城輻射區、果香麻陂、美食密溪、鄉戀山村、山水大埠的六大發展功能區定位,聚焦環境整治、鄉村旅游、鄉風文明等,加快推進鄉村振興建設,促進農業生產更強、農村環境更美、農民生活更好,全力推動城鄉居民生活品質再提升,文化興鎮再發力,鄉村振興再提速,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連平“首善之鎮”。
【元善鎮簡介】
元善鎮位于連平縣中部,是連平縣委、縣政府所在地。轄區總面積285.32平方公里,現有耕地面積3.057萬畝,山林面積31.67萬畝,森林覆蓋率76.18%。下轄15個行政村和5個社區,有經濟合作社312個,居民7.5萬人。
該鎮森林、礦產、水力、人文資源豐富,有清代“一門三代四督撫,五部十省八花翎”的顏氏家族,有南粵最北端的黃牛石自然生態景區。大廣、昆汕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并在該鎮各設有2個出入口,國道105線和省道官汕線在此交會。該鎮先后獲得“全國文明縣城”“廣東省文明縣城”“廣東省文明鎮”等稱號,連續十幾年被評為“廣東省衛生城鎮”。
【紅色檔案】
元善鎮革命歷史悠久。大革命時期,由張民達任師長、葉劍英任參謀長建國粵軍第二師,曾在元善鎮鶴湖村與軍閥陳炯明下屬第四軍展開激戰,成功擊斃敵師長麥勝芳,有利震懾了叛軍。中央軍委獨立功勛榮譽章、三級解放勛章獲授者、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籌辦人之一的何健生亦出生于元善鎮,并在此度過少年時期。
革命年代,元善鎮群眾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在鶴湖、曲塘坳、增壩等地與敵人展開過多次戰斗,為連平縣的成功解放作出了重要貢獻。
夯實產業根基 助力鄉村振興
謝運芳是元善鎮醒獅村人,2017年以前,她主要靠打散工供兩個孩子上學。在新一輪精準扶貧工作中,醒獅村在深圳南山區南頭街道辦的對口幫扶下,大力發展產業扶貧,在村里建起了百香果種植基地,還養起了走地雞。謝遠芳積極入股基地,不僅每年能拿到分紅收益,她本人也在基地就業,如今她家已經脫貧。
在元善鎮新龍村的矮子山,有一個已經廢棄多年的茶園。2017年,該村致富帶頭人賴永強成立了永強生態農業合作社,在村委會出資的情況下,將該茶園利用起來,依托當地優質的生態環境,發展茶葉種植產業及生態養殖。不僅村集體每年能獲得8%的固定投資收益,茶園還為本地貧困戶提供約30個流動性崗位,幫助貧困戶實現在家門口就業。當時的貧困戶何列黨在茶園務工,每月收入2000多元,如今也實現了脫貧。
實現鄉村振興,擺脫貧困是前提,產業興旺是重點。沒有產業的支撐,脫貧和鄉村振興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有產業蓬勃發展,才能讓脫貧增收更持續、更長久、更穩固,激活鄉村振興的新動能。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產業是扶貧的“硬抓手”,是脫貧增收的根本之策,更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也正因如此,元善鎮緊緊抓住產業扶貧這個核心,統籌謀劃扶貧產業,咬定目標、聚焦發力,夯實了脫貧致富、長遠發展的根基。
據了解,近年來,元善鎮圍繞產業發展六大功能區規劃,大力發展貢柑、李、茶葉等優勢產業,大力培育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一村一品”項目落到實處。截至目前,該鎮有專業合作社73個,市級示范合作社4個。全鎮共有15個果場、32個農場、9個種養場,其中省級示范家庭農場1個,市級示范家庭農場2個。通過基地建設、示范種養、品牌打造等,多方面帶動產業發展走向規模化、專業化,有力推動了鄉村振興。
打造首善之鎮 建設幸福元善
近日,記者走進元善鎮醒獅村,村民老江正在自家庭院里接水淘米、洗菜。很難想象,半年前,他們還沒能用上干凈的自來水。2020年5月,經過多方爭取,醒獅村“村村通”自來水工程正式上馬實施,經過半年多的建設,工程順利竣工,該村告別不通自來水的歷史,群眾終于能喝上“放心水”了。
“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最大努力解決民生問題,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真心擁護。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的福祉。日前,連平縣委書記陳賢亮到元善鎮調研時,就寄語該鎮在各項工作中爭先進位,解決好群眾關心關注的民生問題,努力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連平“首善之鎮”。
打造首善之鎮,不僅是縣委、縣政府的要求,也是元善人民的期待。近年來,元善鎮針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鄉鎮公路優化提級、集中供水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醫療衛生設施、公共文化設施、社區綜合服務設施、通信網絡設施等領域進行攻堅,解決了一批群眾“急難愁盼”的民生問題。全鎮累計完成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三線”整治879宗;各經濟社設置垃圾收集點共計332處;配套建設標準公廁42座,無害化衛生戶廁6385戶,無害化衛生戶廁普及率達99.08%;150個自然村已完成集中供水,集中供水覆蓋率80%,轄區內生活飲用水水質合格率為100%;15個村共設置22間衛生站,基本滿足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需求;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光纖網絡覆蓋自然村、“快遞下鄉”工程覆蓋所有行政村;15個行政村實現20戶以上自然村4G網絡全覆蓋。
“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顏氏三十六字官箴是具有廣泛、深遠影響的廉政文化,孕育了元善“善”“廉”文化基礎。近年來,元善鎮依托友善廣場、官箴石刻園、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傾力弘揚行善崇廉時代新風,讓善廉文化融入群眾生活的點滴中。同時,該鎮還不斷完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挖掘當地優秀家風善訓、廉政案例和故事,保護好、傳承好和發展好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提升群眾文化素質,煥發鄉村文明新氣息,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如今,走進元善鎮的鄉村,水泥道路平坦干凈、農家院落整齊協調、房前屋后綠樹蔥郁、特色產業興旺、百姓生活富足……元善人民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園的愿景正在變成現實。
■文/本報記者 譚紹丁 特約記者 謝鑫
■圖/本報記者 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