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佗治南粵:漢越民族融合發展
透雕龍鳳紋重環玉佩,器形圖案被選為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的館徽。資料圖片
■南越王墓出土的錯金銘銅虎節 資料圖片
■南越王墓出土的玉角杯 資料圖片
■南越王墓出土的漆器 資料圖片
■本報記者 凌麗
核心提示
嶺南大開發,始于2000多年前的趙佗治南粵。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趙佗通過“和輯百越”促融合、都邑建設定格局、創新務實興農業等舉措,極大地推動漢越民族大融合和嶺南經濟文化社會的大發展。
秦始皇平定嶺南后,嶺南開始在趙佗推動下進入封建社會。由于趙佗在龍川積累了成功的行政經驗,南越稱王之后,他繼續延續著“和輯百越”“與越雜處”的施政理念。南越國內,越人參政,漢越通婚,推行秦篆,統一度量衡,執行重農政策,大量使用鐵器,發展農業,興修水利,不但具備了一定的經濟基礎,而且逐漸變得“甚有文理,中縣人以故不耗減,越人相攻擊之俗益止”。
從趙佗治龍川至趙佗卒(漢武帝建元四年即公元前137年),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嶺南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正是在這一時期接近或趕上了中原地區。廣州南越國宮署御苑的建筑遺存、南越王墓出土的多種多樣的隨葬器物,無不反映出秦漢時期多區域文化交流融合形成的嶺南文化發展水平??梢哉f,趙佗催發了嶺南文化2000多年發展的浩蕩春潮,終使“開放、兼容、敢闖、創新、重商、務實和世俗文化”等嶺南文化特性,在趙佗時代就已成雛形。
一 搞基建:建雙城,2000多年地位未變
龍川城(今佗城)與番禺城(今廣州)是由趙佗和任囂分別在同一年(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建立的。趙佗接任南??の静⒊蔀槟显酵踔?,在前任南??の救螄讨堑幕A上,擴建了番禺城。與他所建的龍川城一樣,番禺城的地位在2000多年來未曾變過,一直是嶺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經過上世紀70年代以來的考古,發現了南越國的宮殿遺址、宮署走道、越王井、萬歲瓦當及大量建筑材料??脊艑W家大致確定了趙佗所建南越國都城范圍:南界約在廣州中山四路向南約300米處廣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宮東側,西界大約至人民公園,北界與宋代子城北相接,約相當于東風路以南,東界在今倉邊路。(麥英豪《廣州城始建年代及其他》)
番禺城處珠三角腹地,東、西、北江三江交匯處,河道縱橫,內河航運可達廣西、貴州,還可通過靈渠溝通長江水系。海道更是可通閩越、吳越等地,還可穿過南海,與東南亞諸國進行海上交通貿易。番禺城背負白云山,臨南海,中間有寬闊平地,依山傍水,易守難攻。從廣州市郊發現的大量西漢中期至東漢墓葬來看,番禺一直是嶺南地區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和南??さ目ぶ?。從趙佗建立南越國起,廣州城歷經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及宋元明清,廣州城由小到大,逐年擴展,城址一直未變,趙佗城2000多年來一直是廣州城的中心。因此,趙佗建都番禺對廣州早期城市的發展有著深遠意義,它初步確定了歷史廣州城的地理位置,奠定了廣州嶺南首府的地位,使廣州成為嶺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黃淼章《趙佗建都番禺對廣州早期城市發展的影響》)
二 促融合:兼容并蓄謀發展
自立為南越武王的趙佗,閉關絕道,隔絕了中原的戰火,推行“和輯百越”的基本國策,因地制宜,開始治理南越國。南越國以南越族為主體(包括今廣西西南部的西甌和越南北部的駱越),南越族支系眾多,各部越人在社會經濟上的發展是極不平衡的,與中原地區的生活方式更是大相徑庭。
在漫長的時代變遷中,處于珠江流域的南越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萌芽,在衣、食、住、行等人類生活的重要方面,均對中華民族文化有重要的貢獻。古越族是用木棉、芭蕉、竹子等植物纖維織布的發明者;在飲食方面,古越族“飯稻羹魚”,是栽種稻谷(旱稻、水稻)的先行者;在居住方面,古越族是“干欄式”住房的創造者;在交通方面,古越族是舟船的初創者。
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相繼建立起夏、商、周等朝代,末期形成春秋戰國時期,早已進入青銅器時代,同一時期的嶺南,仍屬“新造未集”的階段,仍被中原人視為“斷發紋身”不開化的南蠻之地,據考古資料證明,直到秦平定嶺南前,這里還是處在一種原始的部落酋長世襲制階段,只有部分地區進入階級社會,但仍是不發達的奴隸社會。如交趾等郡,到漢元帝時,仍是“雖置郡縣,而言語各異,人如禽獸,長幼無別”。
要改變這些原始落后的面貌,急不來、急不得。攻越時,秦將屠睢以“苛法鉗制粵人”,結果一敗涂地,自己的項上人頭也沒保住。
屠睢的教訓,讓任囂大受震撼,他一方面以武力鎮守南???,一方面“撫綏有道”“恩洽揚夷”“和濟粵眾”,政績突出。任囂看中趙佗,也是看中他與自己三觀接近,志同道合,必能保南??さ陌矊??!百⒅?,囂成之。”自立為王的趙佗因地制宜,采取了靈活變通的政策。
趙佗兼并象郡后,實行由越人“自治”的辦法。如交趾(今越南北部),他就只是派遣兩個官員去進行“典主”,近乎“自治”。同時,趙佗在交趾地區分封了一個“西于王”,此人正是組織殺死屠睢的原西甌君譯吁宋的后裔,頗受當地人愛戴。趙佗以安撫之策讓他自治,并通過不斷的經濟援助增強西于地區的凝聚力,以加強控制。同時,趙佗用財物來“收買”周邊越族首領以取得友好相處。
安定和平的南越國,使趙佗慢慢打開了局面,推動了嶺南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快捷發展。
在政治上,南越國沿襲秦在嶺南實施的政治制度,實行郡國并行制,把深居深山密林的南越人納入南越國政權的郡縣編民,實行統一管理;仿效漢朝制度,郡縣制和分封制并行,并實施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確保政治上的有效控制和實際統治。趙佗保留了南海、桂林二郡,改象郡為交趾、九真二郡;設縣有番禺、龍川、博羅、揭陽、湞陽(以上屬南??ぃ⒉寄稀⑺臅ㄒ陨蠈俟鹆挚ぃ┑?。在軍事上,則效仿漢制,設立將軍、左將軍和校尉,又設步兵、舟兵和騎兵等兵種,對號稱“帶甲百萬有余”的軍隊實行有效指揮和控制。
漢高祖劉邦得知趙佗在南越實行“和輯百越”政策的成功,大為贊許:“會天下誅秦,南海尉它(佗)居南方長治之,甚有文理,中縣人以故不耗減,粵人相攻擊之俗益止,俱賴其力。”
中山大學教授楊鶴書認為,距今2000多年前就能以平等、尊重、親近的態度對待少數民族,在世界上也是一種很文明的政策和政府行為。
廣東考古專家麥英豪認為,趙佗最大的成功在于:第一,尊重當地民族的風俗習慣;第二,選用當地少數民族首領任南越王國高官;第三,提倡漢越通婚。
在民族政策上,趙佗實行“和輯百越”政策,提倡漢越通婚,尊重越人風俗,促進漢越融合和社會和睦發展,促進了南越族主體的漢化,南越族及其后裔自然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成員。
1983年在廣州發現的第二代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以漢式器物為主,同時也有越式和少量楚式器物,是民族融合的象征。
南越王墓出土的越人操蛇托座、幾何印紋硬陶器、陶響盒、波斯銀盒,突出體現了中原文化、百越文化和海外文化在嶺南地區的交流與融合,證明了嶺南文化的多元性、兼容性與開放性有其深遠的歷史淵源。西漢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的帶座欄桿石柱,在現存的河源客家古民居中仍常??梢?。
張榮芳、黃淼章、陳偉漢等專家認為,趙佗使嶺南社會形態從原始社會的分散部落統治,跨過奴隸社會而直接進入文明發達的封建社會。
在趙佗“和輯百越”的施政理念下,南越大地漸漸地平定下來,人們得以休養生息。中原文化與百越農業和海洋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具有兼收并蓄、包容性極強、勇于開拓、大膽革新、求真務實等鮮明特性的嶺南文化。
三 實倉廩:創新務實抓農業生產
“倉廩實而知禮節”,文化的進步一定是建立在經濟發展基礎上的。
在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一些黑色粒狀物吸引了不少游客的注意:“啊,這是2200多年前的水稻、蘋果籽、葡萄籽。”
2200多年前的水稻、瓜果種子,炭化或半炭化成黑色物質,是當時人心安定的基礎:只有食能果腹后,才能進一步從事更高的文化活動。
考古專家認為,廣東地區人工栽培水稻的歷史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開始,但并沒有大面積種植。
聚居在山崗或河流湖泊高地上的百越族人,以往只用簡陋的石制、木制工具在水邊、森林里捕撈魚蝦、狩獵山獸、采集果類。趙佗帶著中原漢人和中原先進生產技術來了,越族告別了這種原始的生活,嶺南地區農業經濟迅速發展,為嶺南早期文化的繁榮奠定了物質基礎。
趙佗任龍川令并成為南越王后,推廣中原先進技術,推廣使用鐵農具和耕牛,改變以前的“刀耕火種”和“火耕水耨”耕作方法,農業生產經濟結構迅速改變,水稻開始了大面積的推廣和種植。這是趙佗還在龍川時就開始推行的發展農業的做法。唐朝進士韋昌明指出,趙佗在龍川“墾辟定規制”,采取了中原地區先進的土地利用方式、耕作制度和相應的農業技術。
在廣州的漢墓中,出土有用于儲藏糧食的干欄式陶倉,反映了當時糧食已有盈余。
根據專家考證,到漢武帝時期,南越國人口至少達100多萬人,這些人口每年要消耗2.4億多公斤糧食,生產這些糧食需要大約300萬畝良田??梢姰敃r南越國的農業生產規模已經相當可觀,有的地區甚至接近于當時中原的發達農業區。此外,南越國還大力推廣水果種植和畜牧業、漁業、制陶業、紡織業、造船業,并發展交通運輸和商業外貿,促進了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為嶺南地區漢唐時期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除水稻外,南越國還種有黍、粟、菽、芋、薏米等其他作物。此外,還人工栽培有多種瓜果,如橘子、荔枝、橄欖、木瓜、楊梅、酸棗、甜瓜等。趙佗將嶺南的各種佳果如荔枝獻給劉邦。
《漢書·地理志》載,南??ぁ坝衅孕吖佟?,便是掌握歲貢漢廷的嶺南佳果的專門人員。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趙佗引進了中原的鐵器到南越國。張榮芳、黃淼章在《南越國史》里介紹,考古發現,秦統一嶺南之前,鐵器流入嶺南的數量極其有限,流通范圍很窄。秦定嶺南后,隨著大批中原人南下,鐵器才在嶺南普遍使用,西漢時期屬南越國時期的墓葬遺址中出土的鐵器就有700余件,其中包含家具、手工業工具、炊具、武器和雜具等,與農業有關的鐵器種類有鋤頭、鏟、鐮、刀、錛等。
張榮芳、黃淼章認為,南越國時期鐵器的大量推廣和運用,意義深遠。在先秦時,嶺南地區基本上處于原始社會末期的奴隸制社會,人們使用簡陋的工具,以漁獵、捕撈和采集果實為生。秦末大量中原人的南下,帶來的先進工具和技術,使大面積砍伐林木、開墾荒地、興修水利、深耕細作成為可能,為南越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亦標志著嶺南地區生產力水平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水平,翻開了嶺南歷史嶄新的一頁。
此外,南越國的手工業生產和冶銅、制銅業在兩廣地區尤其是南海郡已較為普遍,器形和種類較多,有禮器、樂器、生活用器、裝飾品及雜器等。冶鐵和鐵器鑄造、金銀器鑄造、造船業、紡織業、漆木器制造、玻璃、玉石、陶器等手工業的發展情況亦大致如此。(楊東晨《嶺外明珠南越國——論龍川令趙佗創立南越國和對嶺南社會發展的貢獻》)在西漢族南越王墓出土的器物中,有一套銅制印花凸板,被認為是目前為止發現的世界紡織史上最早的一套彩印工具。該墓還出土了22塊平板玻璃,是我國漢墓中首次發現,經專家鑒定,一部分是嶺南地區制造的。
從文獻和考古資料看,南越國的發展并不平衡。南??こ鐾劣写呵?、戰國鐵鍤、鋤(楚器)農具各1件,秦漢鐵農具有鋤、鐮、、鍤等。桂林郡出土的鐵農具甚少,交趾、九真則沒有發現。南??ぴ跐h文帝時已實現牛耕(墓葬中有黃牛骨頭),桂林郡則較晚,交趾、九真直到東漢中期才有牛耕。稻、黍、麥、豆、麻、蔬菜、瓜果等農作物種子也多見于南??さ哪乖醿?,桂林與蒼梧王國墓葬內少見,交趾、九真郡的墓葬發現的更少。
先進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中原農耕文化、生產技術的引入,以及“金鐵、田器、馬、牛、羊”等對本土“刀耕火種”的“大換血”,極大地提高了嶺南的農耕生產水平,促進了嶺南地區的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