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林業局獲評“全國綠化先進集體”——
提升林業工作成色 厚植生態發展底色
■圖為連平縣內莞鎮自然風光。近年來,我市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契機,大力實施鄉村綠化美化等,美麗畫卷在河源徐徐展開。
■在河源,油茶產業已經成為帶動村民致富的綠色產業。近年來,市林業局積極探索綠色發展新路徑,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本報記者 馮曉銘 攝
■我市生態持續向好,圖為在廣東白溪省級自然保護區發現的蘭科新物種。
■圖為東源縣曾田鎮自然風光。經過一代又一代林業人的奮斗,河源森林覆蓋率排名全省前列。
核心提示
昔日山高水遠、無人問津的荒坡早已披上綠衣,取而代之的是排名全省靠前的森林覆蓋率;曾阻攔發展腳步的大山,如今已成為林業產業的搖籃,油茶、森林康養等產業得到跨越式發展……沉甸甸的河源林業成績單,書寫著一批批林業干部的奮斗足跡,也凝聚著一代代河源林業人的使命擔當。
回望來時路,不忘初心;踏上新征程,不負使命。為了呵護森林資源“幸福不動產”,用好“綠色提款機”,近年來,市林業局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全面推行林長制為抓手,持續抓好國土綠化、森林資源保護等工作,聚焦林業資源培育、管護、利用,在增綠、護綠、用綠上下足功夫,奮力做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篇大文章,為建設幸福和諧美麗河源而不懈奮斗!
經過一代又一代林業人的接續奮斗,全市林業生態建設和林業產業發展不斷取得新進步:全市森林覆蓋率73.18%,森林蓄積量6619.19萬立方米,全市森林面積超1718萬畝,全市林地面積超1812萬畝,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油茶、生態旅游、新業態產業得到長足發展。今年8月,市林業局被全國綠化委員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評為“全國綠化先進集體”。
健全林長體系 激活體制之“能”
全面推行林長制,不僅僅是釋放生態紅利惠及民生,更是一項有利于子孫后代的偉大工程。
去年,我市以全面推行林長制為主要抓手,認真落實森林資源保護發展目標責任制,高質量開展國土綠化和生態修復、全面構建公園城市和自然保護地體系、不斷提升依法治林水平。截至目前,全市已基本建成市、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林長組織體系,基本建立林長制配套制度體系,初步搭建森林資源網格化管理體系。
目前,全市設立林長4753名,落實監管員2022名,聘請護林員3812名,建立市、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林長體系。共簽發林長令10道;四級林長巡林共12763次,其中市級林長巡林9次,縣級林長巡林144次,鎮級林長巡林2576次,村級林長巡林10034次。“通過推行林長制,將進一步厚植河源生態優勢,確保青山常在、綠水長流。”市林長辦、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說,接下來我市將繼續加快推進林長制相關工作,進一步完善市、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林長組織體系、責任體系、制度體系,推動實現“林長制”向“林長治”轉變。
打造青山綠水 鑄牢生態之“魂”
綠色,是河源的底色;生態,是河源的命脈。
只此青綠、不僅青綠。放眼河源大地,一幅清新亮麗的生態畫卷鋪陳在河源的山水之間,青山綠水滋養著城市品質,讓人沉迷流連——
步入河源客家文化公園、東江灣公園,映入眼簾的是綠樹成蔭、湖面如鏡、溪水潺潺,加上顏色各異的花朵馥郁芳香,景觀意境十分深悠……公園,已成為市民的網紅打卡點。
青山環繞、森林擁抱、林城相依、林水相融、林園相映……當前,我市正全力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國字號”標志著河源林業已轉向高質量發展,意味著廣大群眾可享用到更多優質生態產品。
近年來,我市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抓手,大力推進新一輪綠化河源大行動,創新義務植樹方式方法,大力實施森林碳匯、生態景觀林帶、鄉村綠化美化等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形成了道路林蔭化、鄉村林果化、城市森林化的城鄉綠化格局。“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美麗畫卷在河源正徐徐展開。
美麗畫卷有數據“打底”。河源中心城區建設公園廣場85個,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91.17%,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1839.05公頃,綠化覆蓋率達42.62%,基本實現“推窗見綠、出門進園”;2019年以來,完成營造林總任務146.75萬畝。完成省級碳匯林撫育50.08萬畝、高質量水源林新造林撫育37.35萬畝;完成生態景觀林帶建設與提升0.08萬畝;在河源客家文化公園等地區建立總面積10.43萬畝的義務植樹基地411個,使愛綠、植綠、護綠、興綠成為河源新風尚。2019年以來,全市累計參加植樹666.41萬人次,義務植樹盡責率97.31%;義務植樹2405.4萬株(含折算株數),人均完成植樹3.6株;2019年來,累計完成鄉村綠化美化327個;成功創建廣東省森林小鎮1個、國家森林鄉村23個,成功推選認定省級森林鄉村43個。
堅持保護優先 統籌治理之“策”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黨的十八大以來,市林業局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
一棵古樹,就是一個“綠色活化石”。2021年以來,市林業局對全市古樹名木資源進行全面調查摸底,牽頭制定《河源市古樹名木和城市大樹管護工作方案》,邀請省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專家顧問充實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專家咨詢委員會,為全市古樹名木資源調查研究、搶救復壯等保護工作提供對策建議和技術指導。編制印發《河源市古樹名木》畫冊,全面展示河源市古樹名木保護成效和優美風貌,提升群眾對古樹名木保護的思想意識和情感認同。今年6月,按“一樹一碼”的要求,我市全面完成全市2229棵古樹名木的新版保護牌懸掛工作。
同時,我市積極開展“鳥節”“愛鳥周”“世界濕地日”和“世界野生動植物日”等主題日宣傳活動,免費對外開放濕地宣教中心和濕地學校,開展科普咨詢宣傳,舉辦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培訓班,不斷提高全民保護生態的意識。規范人工繁育活動和行政許可審批,定期或不定期對賓館、酒樓、旅游景點、市場開展執法檢查,嚴厲打擊亂捕濫獵和非法經營候鳥等野生動物違法犯罪活動,全市285家陸生野生動物人工繁殖場全部得到妥善處置。推動陸生野生動物人工繁殖業處置補償的相關做法和經驗得到了省領導的贊揚和推廣。
2021年來,我市還嚴厲打擊破壞生態環境、違規占用林地、違規亂砍濫伐的違法犯罪行為,確保森林資源安全及林區秩序穩定。全市林業系統立案查處林地、林木違法案件246宗,涉及公民、法人246個,涉及林地99.8公頃、林木183.6方,補種樹木13055株,收繳罰款279.4萬元。
率先制定標準 鞏固森林之“根”
河源是林業大市,是廣東重要生態屏障及珠三角重要飲用水源地,生態保護工作,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近年來,市林業局著眼生態文明建設大局,立足生態功能實際,率先在全省出臺相關工作方案、工作規范,建成預警體系,切實保護森林資源,林業建設逐步走上了法治化、制度化、規范化軌道,進一步筑牢綠色生態安全屏障。
——創新舉措,采取“一提高三率先”措施,切實筑牢森林防火“安全墻”:即提高隊伍工資待遇;率先在全省出臺強化森林防火機制的工作方案、率先在全省建成市縣鎮三級森林監測預警體系、率先在全省出臺森林防火宣傳檢查站工作規范。
——建立有害生物防治機制:2019年至2022年,全市累計投入20189.3萬元,完成松材線蟲病防治作業面積約411.3萬畝,清理病枯死樹85.7萬株,飛防噴藥防治松墨天牛約24.4萬畝;開展疫木專項檢查監管活動174次,出動森林公安、資源、森防檢疫人員900人次,累計檢查企業(單位或個人)532家(個);印發《河源市松材線蟲病防治項目施工質量監督管理規定(試行)》,2021年底實現發生疫情面積和致死松樹數量“雙下降”,發生面積壓減0.58萬畝,病死樹減少11.3萬株,松材線蟲病蔓延擴散態勢得到有效遏制。
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多年來,森林火災宗數和受害面積大幅下降,沒有發生重大以上森林火災,特別是清明、中秋、國慶等重要節假日實現“零火情”。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效,2020—2021年連續兩年得到了省林業局的通報表彰,并多次在全省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檢疫工作會議上作經驗介紹。
培育發展動能 夯實產業之“基”
龍川縣赤光鎮南龍村內,蜿蜒的山路兩旁,綠意盎然的植被一望無際。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油茶果掛滿枝頭。這里,種植了近6000畝油茶樹。油茶企業發動周邊村民入股,帶著他們致富,投資興建的旅游項目——綠油花果樹小鎮,入選2019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2021年申報成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該村油茶基地是河源推動油茶產業三產融合的縮影。
有了綠水青山,不愁金山銀山。我市良好的生態環境,已漸漸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近年來,市林業局積極探索綠色發展的新路徑,堅持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作為產業轉型升級的目標導向,著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壯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發展新動能,走出一條生態與產業、保護與發展,產業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
近年來,我市大力推動油茶樹種植和實施油茶樹低產低效林改造,全面提升油茶產業規模化、標準化和產業化水平。同時,以“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社)”經營模式,大力發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下產品采集加工等林下經濟,積極探索生態+鄉村旅游產業發展新模式。
通過一系列有力舉措,我市加快打通“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雙向轉化通道,不僅獲得企業、群眾的好評,也助推林業特色產業和林下經濟發展,為河源高質量發展貢獻了林業力量。近年來,全市創建省級特色經濟林項目11個、創建省級林下示范經濟基地14個、林下示范經濟縣3個,評定市級林下示范經濟基地23個。東源順景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廣東匯友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被評為全國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入選省級森林旅游特色線路6條,入選省級森林旅游新興品牌地7個。成功申報1個國家級、2個省級森林康養基地。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站在新的起點上,河源林業再出發,將以勇立潮頭的使命擔當和矢志不渝的堅實行動,攻堅爬坡、奮勇爭先,交上一份厚重的林業高質量答卷!
■組稿:本報記者 劉昕
通訊員 曾少勁
■攝影:本報記者 黃贊福
(署名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