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召開2023年“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座談會
凝聚科技力量 賦能產業振興 推動河源高質量發展
■10名2023河源“最美科技工作者”上臺領獎。
昨日上午,由市科學技術協會、市委宣傳部、市科學技術局主辦的河源市2023年“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座談會在市區召開,市科技部門領導與全市科技工作者代表、科技平臺代表等相關人員齊聚一堂,暢談發展成就,共話美好未來,共同慶祝第七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現場還為10名2023河源“最美科技工作者”頒發了榮譽證書。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梁偉光參加了座談會。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創新、科學普及和人才發展工作,出臺了《河源市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若干政策措施》《河源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高層次人才項目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為全市廣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全市科技工作者勇于創新、善于突破,主動投入科技創新、科學普及工作,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在座談會現場,與會科技工作者和專家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圍繞如何發揮科技優勢推動高質量發展,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梁偉光強調,科技要為產業發展賦能,他要求廣大科技工作者要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加快培育“五大產業”、大力實施“七大行動”的中心任務,積極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為全市產業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注入強勁動力;要加強產業鏈研究,緊盯關鍵環節,加強科技創新、技術攻關和產品研發,進一步延鏈、補鏈、強鏈,助推產業集群發展。
廣東埃納生醫學科技有限公司的劉萬里、龍川縣人民醫院的楊志添、河源市人民醫院的何鵬程、廣東紫金白溪省級自然保護區的范秋蘭、華南農業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河源分院的鄭丁科、河源職業技術學院的徐艷、東瑞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蔣榮彪、廣東雅達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的曾保權、和平縣氣象局的謝玉仙、連平縣中醫院的潘計調10位奮戰在一線的科技工作者被授予2023年河源“最美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
劉萬里
廣東埃納生醫學科技有限公司研發部主任,長期從事醫療內窺鏡影像方面科學研究、普及及科技推廣、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等科技事業,研發的手機攝像頭產量超過2億個;研發醫用一次性使用內窺鏡銷量超過130萬條;制造及優化重復式醫用內窺鏡超過2000條。
據了解,他所研產品有一次性使用可視喉罩、內窺鏡攝像系統(4K/2K)、醫用內窺鏡冷光源、氣腹機、創新型可視喉鏡等,并申請了醫療內窺鏡多項發明專利(申請中)。在研產品精囊鏡、便攜式腹腔鏡、腦神經內鏡,填補了多項國內及國際行業空白。
何鵬程
醫學博士,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廣東省人民醫院河源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在何鵬程的帶領下,廣東省人民醫院河源醫院新技術、新項目既有河源地區的創新,更有全省范圍內的突破,其所在的心血管內科團隊更是創造了多項省內第一。以最簡約模式實施復雜手術,以最少的醫療資源,獲得最大的治療效果。
從醫第一天開始,何鵬程就立志要當一名好醫生,并為此精勤不倦。在攻讀碩士、博士研究生同時,還遠赴加拿大學習心血管介入技術,逐漸成長為心血管介入方面的一流專家,憑借先進理念和精湛技術,為眾多患者解除病痛,讓眾多患者轉危為安。
鄭丁科
博士、副教授、華南農業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河源分院院長、燈塔盆地國家農高區管委會副主任。鄭丁科積極推進農高區燈塔實驗室等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揚帆計劃”人才引育和培育、國家農高區創建申報等工作;組織協調與華農大、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和省農科院等校院地的合作相關工作;積極推進華南農業大學河源現代農業綜合試驗站和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等建設工作;協助學校專家團隊駐扎河源,開展科研工作,扎實推進科研院所與地方合作發展。在鄭丁科積極推動下,東源縣順天鎮大坪村建立了“農業面源污染長期監測試驗基地”。該基地的建立,為實現燈塔盆地國家農高區農業綠色生態高質量發展和新豐江流域農業面源監測防控與水質凈化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
蔣榮彪
東瑞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總裁,畢業于華南農業大學獸醫專業。擔任河源市養豬協會會長以來,他全力推進河源市消毒滅源工作,凈化區域環境。積極應對非洲豬瘟疫情,重點部署落實非洲豬瘟政企聯防聯控工作。多次組織專題培訓及行業交流大會,提高生豬疫病防控技術,推動行業信息交流。
在2019年抗擊“非洲豬瘟攻堅戰”當中,身先士卒,親臨生豬養殖基地,他帶領普通員工,共同抵御“非瘟”,在基地出入口嚴密把關,嚴格執行消毒防疫制度。起早貪黑成了他的家常便飯,嚴寒酷暑、日曬雨淋,他從未退縮,他用最樸實的付出和堅守,最終公司取得了這場異常激烈的“攻堅戰役”的階段性勝利。
謝玉仙
和平縣氣象局和平縣氣象臺臺長。2012年至今,謝玉仙作為科普宣傳工作負責人做好每年世界氣象日、防災減災日、安全生產月、科普活動周等主題日氣象科普進社區、進校園、進農村、進企業等科普宣傳工作;還參與了2012年“和平縣防災減災科普館”及2022年“廣東省山區暴雨防災減災科普基地”科普項目建設。
在2019年“6·10”“6·12”持續性強降水天氣過程中,和平縣禮士鎮三聯村發生了4處村道塌方和2處被河水沖浸,但提前提醒村民強降水期間盡量避免出行,因此并未造成安全事故。此次持續性強降水天氣過程全村平安度過,在強降水來臨前謝玉仙指導該村提前全面做足了準備,充分利用專業知識及時科學普及氣象災害防御知識和防御要點,讓該村實現了零傷亡、少損失的目標。
楊志添
龍川縣人民醫院泌尿外科副主任、泌尿外科副主任醫師,他秉承泌尿外科人“一新一益,專注極致”思想,結合醫院及科室實際情況,開展相關專業技術業務,目前實施泌尿外科三級、四級手術3000多例,曾在2017年榮獲“河源市最美醫師”稱號。
楊志添為實現大病不出縣而一直在努力著,從醫12年來他都把病人當成自己的朋友,為了更好地為病人排憂解難,他主動留下自己的聯系方式給病人及家屬,從醫至今手機都是24小時通暢,2022年楊志添開展原位性膀胱手術,實現龍川縣在此類手術零的突破。
范秋蘭
廣東紫金白溪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副科長、林業工程師;在白溪省級自然保護區工作的15年來,范秋蘭一直堅守在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監測和自然科普教育一線,與保護區其他科研團隊成員一道,積極開展白溪省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監測和科研工作。
據了解,范秋蘭參與完成紫金植物多樣性調查,參與編撰《紫金植物》《蘭生于野——紫金蘭科植物薈萃》,填補了紫金植物多樣性資源調查的空白。在“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系列活動和森林文化活動周、科普進校園等自然教育活動中,范秋蘭化身知心姐姐,引導青少年開展自然觀察,講述種子的奧秘和紫金有趣的植物,指導小朋友動手制作壓花藝術作品,深受小朋友們喜愛。
徐 艷
博士,副教授,河源職業技術學院食品專業主任,獲批廣東省勞模與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任省教學指導委員會副秘書長。在徐艷的帶領下,河職院食品專業成功獲批省級現代學徒制試點、“1+X”證書試點。她積極指導學生參加各類競賽,獲得省挑戰杯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指導學生參加全國職業技能競賽廣東省選拔賽獲一等獎1項、三等獎3項。主持省自然科學基項目1項,省級項目5項。發表論文SCI論文10篇,獲發明專利授權2項。
徐艷帶領的學生團隊經過8年的研究積累,發現了一種耐高溫煮沸而不變性,且仍然保留酶活力的多糖裂解酶,這一發現是目前全球尚未有報道的全新發現。在知名高校重復該實驗后,證實了這個實驗結果,隨后團隊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提交了項目申請書。
曾保權
廣東雅達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正高級工程師。曾保權主要開展電力測控系統產品、工業軟件及系統集成創新應用等工作,從事科學研究、技術創新等科技事業,曾獲得“廣東省節能先進個人”“廣東省測量控制與儀器儀表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河源市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和一等獎”等榮譽及獎項。
經過曾保權及其團隊艱苦的技術攻關,解決了近場無源通信、海量異構數據存儲、快速組態、數字孿生、人工智能算法等系統的多項技術難題。開發了適用于高可靠性、高集成度、高擴展性的電力能效綜合管控平臺,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有效促進了科技成果轉化。
潘計調
連平縣中醫院副院長、副主任中醫師。他針對骨傷科存在技術短板,通過引進專家、外出進修、參加學術會議,不斷提高該院醫生的技術水平。2013年潘計調被評為連平縣衛生系統“優秀共產黨員”,2017年評為“優秀職工”,2018年、2019連續被醫院評為“優秀醫師”。
作為骨科學術帶頭人,他樹立了鮮明的學術思想和發展理念,在骨科臨床工作中遵循“中西結合”的宗旨,加強門診及住院部的中醫藥及中醫技術開展,繼承中醫整骨技術,大力開展中醫適宜技術,把中醫骨傷的理論體系、流派特色以及正骨手法、古方作為主攻方向認真整理,同時將傳統中醫正骨和現代醫學技術相結合,不斷發展創新,使中醫骨傷科上一個新臺階。
(文/ 王淑君 周天意 圖/王淑君 肖斌 )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