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頻道 > 深度報道

河源市生態環境局

厚植生態底色 奏響發展新曲

2023-12-27 10:51:41 來源:河源日報

277e0834a1f15bc2afbff78e2445bf13_hyrbs1227005_001_01_s.jpg

■3月30日,河源市生態環境系統應對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演練活動。

04df99951d2bbfc37e386a4ee55bbbe6_hyrbs1227005_001_02_s.jpg

■8月24日,河源市開展“送法規送技術送服務入園區”環保宣傳幫扶活動。

f0cc2dde207f025d4c1e5da78ddab7a1_hyrbs1227005_001_03_s.jpg

■景色優美的萬綠湖 本報記者 黃贊福 攝

核心提示

日前,生態環境部公布了《第二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名單》,其中萬綠湖(新豐江水庫)榜上有名,這是對河源加大萬綠湖水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得到持續改善和提升的肯定。

近年來,市生態環境局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放眼河源,山如黛染,水似碧玉。日益提升的生態環境,正實實在在地轉化為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1月至11月,河源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99.1%,全省排名第二,空氣質量6項指標全面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全市10個國考省考斷面水環境質量全省排名第一,水質達標率、優良率均為100%,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為100%。

——土壤和農村環境質量總體優良;全市共有各類自然保護地97個,自然保護地總面積排名全省前列;全市森林覆蓋率達73.2%,全省排名第三;綠化覆蓋率43.73%,生態公益林總面積排名全省第二。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就是幸福。如今的河源,水清岸綠、河暢景美,依然在通向綠水青山的新征程上,奮楫爭先,砥礪前行。

環保督察 高效整改解民憂

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工作,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具有重要意義。11月28日至12月9日,第二輪第二批省第一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進駐我市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這是對河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一次全面工作檢視。

群眾反映的問題在哪里,整改落實工作就開展到哪里?!霸闯菂^雅居樂新地金搖籃幼兒園旁的充電樁充電時電流聲很吵,影響周圍居民的休息?!贬槍θ罕姺从车膯栴},源城區迅速組織東埔街道辦事處牽頭成立聯合調查組到現場調查核實,現場要求充電樁經營者在充電樁周邊加裝隔音圍擋,并對充電設備過濾網進行清洗維護,定期對充電樁進行維護及檢修,有效降低了噪聲,切實解決了群眾關切的問題。

在此次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中,市生態環境局堅持邊督邊改、立行立改,全力做好配合保障工作,從嚴從實做好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工作,堅決守好河源的一江清水和青山翠嶺。省督察組對我市綜合統籌協調能力,積極配合協助動員會等會務、個別談話、走訪問詢、現場陪同、后勤保障等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

作為生態環境保護的主力軍,市生態環境局堅決扛起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責任,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促整改、解難題、防風險、保穩定,高質量推進反饋問題整改和交辦信訪件辦理,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落實“清單式+項目化+責任制”管理,依托市領導包案負責、掛案督辦、專案盯辦機制,強力推進督察反饋問題整改,進一步鞏固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工作成效。

近年來,中央及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幾輪“全面會診”,有力指導推動我市解決了一批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實現了鎮級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近60%,生態環境短板加快補齊,生態環境保護能力持續提升。截至目前,第二輪省級督察164宗轉辦信訪件辦結率100%;第二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225宗交辦信訪件辦結率100%,17項整改任務已完成5項,12項按時序推進中;第一輪中央環境保護督察整改任務全面完成并銷號;第一輪省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全面完成整改。

接下來,市生態環境局將繼續用好“雙隨機、一公開”“一證式”執法等監管手段,聚焦重點流域、重點區域、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持續開展系列環境執法專項行動,對中央、省生態環保督察整改問題進行“回頭看”,嚴防問題反彈回潮;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嚴防“一廢一品一庫一重”等環境風險,積極穩妥化解環境信訪矛盾和涉環保項目“鄰避”問題,舉一反三提升第二輪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交辦信訪件辦理質量,確保整改成效經得起群眾和上級檢驗。

科技賦能 打響藍天保衛戰

走進位于河源客家文化公園的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站點,站內自動監測設備齊全,各項空氣污染物指標都逃不過自動監測設備的“火眼金睛”。

“我們通過使用自動監測設備對大氣環境進行24小時不間斷監測,通過對氣象參數、顆粒物、臭氧、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多個指標的監測結果進行綜合評價,從而得出某個時間段某個地方的環境空氣質量等級?!睆V東省河源生態環境監測站主任楊洋表示,目前我市有16個這樣的空氣自動站點,基本上能夠確保整個轄區內的空氣質量監測全覆蓋。

環境監測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是生態環境保護的技術基礎。為保證正常運行,自動監測站由專職技術人員對自動監測設備進行維護,并定期對監測設備開展質量控制和質量核查,確保監測數據科學、準確,為環境精準治理提供高效、科學的依據,為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

為進一步統籌開展污染天氣應對工作,我市充分發揮大氣專班預警“哨兵”作用,及時發布污染天氣預報預警信息,持續落實每日大氣巡查工作,對發現的問題立行立改,積極主動應對污染天氣。據了解,今年1月至11月,累計啟動污染天氣應對4次共24天,有效減少了污染天氣的發生。

機動車尾氣排放是城市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控制機動車污染成為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一環。面對路上飛馳而過的機動車,如何迅速“揪”出尾氣超標的車輛呢?

“目前我市安裝了4套機動車遙感監測和8套黑煙車抓拍設施,布局在市區建設大道、越王大道以及河源大道等城市主干道,可全天候對道路行駛冒黑煙車輛進行抓拍。”市機動車排氣污染管理所所長梁賢東表示,12套設施在市區周邊形成一個閉環,基本覆蓋車輛進入市區的主干道,減少超標排放車輛進入市區,有效保護市區大氣環境。

保衛藍天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為深入打好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市生態環境局持續高位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不斷健全大氣污染聯治機制,先后印發了《河源市打贏藍天保衛戰實施方案(2018—2020年)》《河源市臭氧污染防治(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協同減排)實施方案(2023—2025年)》,統籌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加強移動源和面源污染管控,強化工業源污染治理,以堅決的態度守護河源市民的“藍天幸福感”。

據了解,今年1月至11月,我市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99.1%,全省排名第二,空氣質量6項指標全面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其中PM2.5濃度均值為20微克/立方米,達到世衛組織第二階段標準(25微克/立方米)。 治理大氣污染,不是朝夕工程,需要久久為功,持續發力。接下來,市生態環境局將以多源共治為著力點,加強空氣質量會商研判和對重點涉氣企業的幫扶指導,大力推進移動源治理,加大對“黑煙車”和不合格油品的查處和打擊力度,貫徹落實《河源市揚塵污染防治條例》,協調各部門加強揚塵、煙花爆竹、露天焚燒、餐飲油煙管控,堅決遏制面源污染,持續鞏固我市優良空氣質量。

以綠為底 服務企業高質量發展

“在市生態環境局東源分局的幫助和指導下,我們公司新材料系列項目從環評申請受理到取得環評批復只用了7個工作日,投產時間比預期提前了近3個月,提前產生經濟效益2000萬元以上。”廣東科沃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曉青說。

為全面改變環評報告編制耗時費力,環評報告“虛胖”問題,市生態環境局東源分局提前介入、主動服務,帶隊前往東莞市的廣東科沃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實地查看,積極加強與企業及環評編制單位的溝通和技術幫扶,并為其開通審批“綠色通道”,幫助該公司節省了項目落地的時間和成本。

今年以來,市生態環境局聚焦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先后出臺了《河源市助推高質量發展暨促進產業有序轉移的生態環境保護支持措施》《河源市生態環境局服務重點企業高質量發展年度工作方案》等文件,積極搭建助企平臺,對省、市重點建設項目開辟“綠色通道”,落實告知承諾、環評豁免、容缺后補和簡化環評編制內容等惠企便利措施,做到環評審批即報即受理,打通服務企業的“最后一公里”,為守法企業開環?!熬G燈”。

為豐富生態環境監管部門惠企、利企的渠道和形式,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市生態環境局不斷加強對企業的幫扶服務,持續開展“領導服務企業接待日”、“送法規、送技術”暖企等活動,按需主動上門對企業開展“一對一”幫扶問診和個性化服務,實實在在為企業紓困解難,實現零距離幫扶。

12月21日,市生態環境局走進深圳寶安(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為園區企業進行碳達峰碳中和能力建設培訓,介紹了節能和低碳資金補助等相關政策,助力企業在“雙碳”背景下,不斷提高技術水平,實現企業能耗不斷降低、碳排放不斷下降,從而使得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更有競爭力的地位。

市生態環境局還堅持依法依規和寬嚴相濟,大力實施生態環境執法方面的12項穩經濟措施,強化監督執法正面清單、行政執法減免責清單管理和環保信用評價成果運用,優化容錯糾錯機制,探索執法“觀察期”制度,對正面清單內企業無事不擾、有事幫扶,并落實現場執法“綜合查一次”制度,對輕微違法行為優先實行提醒教育、勸導示范等柔性執法,依法“減壓”助力企業成長。

■組稿:本報記者 陳星 通訊員 賴志剛 ■圖片:市環保局提供(署名除外)

    上一篇:奔跑吧,“河馬”
    下一篇:沒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