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面”機制辦結民生實事問題944宗
涉及醫療衛生、飲水安全、教育教學、交通出行等領域
□本報記者 陳鵬 通訊員 黃敏娜
自市委書記、市長“面對面”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機制(下稱“面對面”機制)建立以來,我市聚焦“看病難”“飲水難”“上學難”“出行難”民生問題,向市民和網友公開征集醫療衛生、飲水安全、教育教學、交通出行等領域代表性問題共2728宗。其中,已辦結944宗。
“現在我們去醫院看病更方便了。”“以前要看天吃飯,現在在家里擰下水龍頭就出水了。”“新河紫路通車后,出行更加便捷了。”“很少看到有未成年人騎共享電動車了。”……如今,一件件群眾身邊“煩心事”“揪心事”得到有效解決,極大地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群眾身邊“煩心事”“揪心事”得到有效解決
“以前有很多年輕仔把共享電動車當成‘炫技車’,耍酷。”“以前一輛小小的共享電動車上‘掛’著多個人,拉風。”近日,記者在街頭隨機采訪了多位市民,他們表示,以前未成年人騎共享電動車比較多,安全得不到保障,現在在大街上,很少看到有未成年人騎共享電動車了。
今年1月召開的第四次“面對面”座談會,聚焦“出行難”問題。座談會上,有群眾代表提出市區隨處可見未成年人騎共享電動車到處飆車,更有甚者,在公園跑道內騎行,給市民出行造成威脅。
記者從城管執法等部門獲悉,已督導哈啰、美團、小彬、人民出行等4家在市區準入運營的共享電動車企業進一步完善注冊登記使用程序,嚴格落實網絡實名制登記制度,投放的車輛需符合國家和行業標準,購買人身意外險和產品質量險。目前,4家企業均已完善網絡實名制登記審核,16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均不能利用自身信息進行注冊登記并使用。同時,已督導4家企業嚴格落實管理主體責任,聯合第三方路巡管理公司,加強市區共享電動車常態化巡查,對發現的未成年人騎行行為立即予以制止。河源小彬藍圖科技有限公司運營經理黃程華告訴記者,對未成年人利用家長信息登記注冊并使用的行為,由企業核實后予以封號處理。
此外,針對公園、廣場等公共場所區域騎行行為,目前4家共享電動車企業也設置了非運營區。“對這些人群密集公共區域,會設置成非運營區,用戶一旦騎行到這種區域,會觸發車輛斷電跟語音超區提醒。”哈啰出行河源市運營負責人陳子杰說。
“目前已在市區范圍優化組合了1200個車輛停放點,并標注‘共享單車停放點’字樣,有效地引導了市民群眾文明規范停放車輛。”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充分發揮河源市共享電動自行車協會作用,突出行業規范管理;建立值守機制,著重對重點路段點位加強管控;加強部門聯動,推進管理考核評價工作落實,推動我市共享電動自行車管理更加規范、市民出行更加方便、群眾更加滿意。
944宗群眾反映問題已辦結
“通過微信公眾號預約掛號,按預約時間前來就診,不到30分鐘就看完了,整個診療過程很快,服務也很周到。”昨日,市民馮女士的小孩有點咳嗽,便來到市婦幼保健院急診科就醫,在醫護人員、志愿者指引下,從候診、看病到取藥,整個就診過程便捷、舒適。
去年10月召開的首場“面對面”座談會,聚焦“看病難”問題。有群眾代表反映工作日時間難掛號,稍微晚點就沒號了。
“如經評估患兒存在急危重癥的表現,一律綠色通道優先就診。”市婦幼保健院副院長敖楨楨說,該院根據就診人數,彈性增加門急診醫療資源。在高峰期,啟動院科兩級應急預案,比如兒科門診醫生下午下班時間延遲至18點;上下午每人均在原號源數基礎上多加5至10個號。同時,兒科急診彈班醫生出診時間為當日19點至次日凌晨2點。每周一至周日19點至22點增派1至2名醫生以彈性排班制的形式參與急診應急工作等,切實解決群眾“看病難”問題。
如今,“地中海貧血患者輸血、醫院無去鐵藥”“全市醫德醫風整治”“線上門診診查費無法實現醫保報銷6元問題”“文昌花園小區缺水”等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據了解,自“面對面”機制建立以來,我市向市民和網友公開征集了醫療衛生、飲水安全、教育教學、交通出行等領域代表性問題共2728宗。其中,已辦結944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