墩頭藍,染作嶺南江水色
■吳雙
一塊藍布,值得花多久時間去等待?
一門傳統手藝,值得多少代去傳承?
梅園書屋中的那一抹藍
早在秦漢時期,古人就開始用藍草染色,將藍草等植物經過長時間的發酵并萃取出色素后,經過一道道工序將一件件布料浸染、漂洗、晾干,藍染因此而得名。
《詩經·小雅》中就有“終朝采藍,不盈一檐”的記載,便是對當時人們采摘藍草的記載。
戰國時期,荀子曰“青取之于藍,而勝于藍”,描繪了當時的藍染衣制作工藝,可見藍染技藝在我國源遠流長。
后來,為了躲避戰亂、饑荒,從中原遷居到嶺南的客家人將藍染、織布技術與嶺南少數民族的特色工藝相結合,產生了嶺南文化中所特有的“墩頭藍”紡織技藝。
在和平縣彭寨鎮,九連山下、東江流域附近,有一個已存在千年的古老村落,名為墩頭村,被譽為“墩頭藍” 織染之鄉。
這里遍布客家傳統圍屋,歷史悠久,建筑風格極具特色,在2015年入選第五批廣東省古村落。
明、清至民國初期,村落中曾姓族人,在“梅園書屋”中建立印染坊。
使用當地種植的棉花、苧麻等織造布料,再用板藍、大青葉、決明子等天然植物染料進行染色,通過當時先進的紡織工藝生產出擁有著地方特色的系列布料,并將其命名為“墩頭藍”。
布料順著水路暢銷于整個嶺南區域,使得“墩頭藍”成為當時客家人日常中最常見的服飾之一。
至今村落內時常能聽到“嫁郎愛嫁墩頭郎,又會織布開染坊……”這首客家歌謠。
在婉轉悅耳的客家歌曲中,還是有描述當年墩頭村內家家有染缸、戶戶出扎染的繁忙場景。
2015年,墩頭藍紡織技藝入選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藍白相間的藝術碰撞
墩頭藍紡織技藝結合了傳統藍染與布料紡織工藝,對比起同為嶺南布料的香云紗等,從用料到手工都更為別致。
染料取材于嶺南地域特有的板藍等天然植物,這種染料染出的顏色藍白相間,素雅高貴。
根據染料的調配和浸染時間,可以把布染成深藍、中藍、淺藍等各種顏色,與傳統客家人注重的四季時節相融合。
布料則通過棉花、苧麻混合紡而成。
染料、布料取材于大自然的原料,使得墩頭藍布料具有整潔柔軟、厚密有度、簡潔大方、耐磨實用等特點。
藍色,在古代被稱為“青”,是中國傳統色彩體系中的“五正色”之一,也是傳統染色中出現的最早色彩之一。
水汽氤氳的青空、緩緩流淌的江水、隱于云霧的青山,天地山川草木皆為青色,這背后是顏色之美,更是生動的大自然之美。
將這一抹天地草木之色穿著于身,也正是熱愛家鄉、敬畏土地、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客家人們獨有的一份專屬浪漫。
藍色對于客家人來說象征著自然、清新、簡約、和諧,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平和與自信,透著屬于客家人獨有的素雅與靈性。
墩頭藍中的這一抹藍色,透過百年時光,成為嶺南客家人生活的底色。
傳承墩頭藍之美
墩頭藍紡織技藝是一種古老的印染工藝,素來有著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祖訓。
制作一件墩頭藍,要花上很長的時間,才能出現特有的顏色,因為其融合了紡織與印染兩部分的工藝,其技藝相對比較復雜。
主要包括煮漿、漿紗、曬紗、撐紗(搓紗)、打紗筒、打紗碌、耕紗、過厚、梳布、上機、過縱、調機、調掉賓繩、織布、下布、蒸布、曬布、染布、再曬布、踹布等十幾道工序。
經歷過這一道道工序,墩頭藍再在太陽底下高溫晾曬后,一塊素色、漂亮的墩頭藍布料就完成了,藍白相間,青里帶翠,凝重素雅,薄如煙霧,顏色與天地江水融合,透露出古樸、素雅的特質。
墩頭藍布料被廣泛運用在客家人的生活中,在結合刺繡、服飾等傳統工藝,成為嶺南服飾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充滿濃濃的客家風情。
曾經,客家人從出生到死,都離不開墩頭藍。
新生兒出生需要以墩頭藍包裹,老人逝去的壽衣也往往用深色的墩頭藍裁制。
女子出嫁,必帶幾樣墩頭藍所做的衣服、生活用品;新生兒到來,襁褓、背帶皆用墩頭藍;家庭主婦操持家務,家中衣裙、窗簾、桌布、床單、衣服、褲子、蚊帳、被子、披風、鞋、襪子、手帕、手巾等,無一不是墩頭藍。
墩頭藍也與嶺南服飾中的長衫、藍衫、大襟衫等樣式相結合,使用廣泛。而由墩頭藍制作而成的服飾,往往以藍、黑、灰白為主,也展現了客家人低調、樸素的性格特質,并打破了過去以顏色厚重顯示身份尊卑的枷鎖,展現了客家人對于自由的向往。
墩頭藍的制作看似簡單甚至枯燥乏味,但卻能換來這一抹艷麗耀眼不會褪色的藍。
至今,每年九月初九,在墩頭村依然保留著古老的節日習俗——采藍節。每年的這一天,染織師傅帶徒弟祭拜,準備糕點、豬肉、雞等祭品,放鞭炮,奏樂,祭拜,祈求染布神梅、葛二仙和紡織專家黃道婆,保佑新的一年染料、布料收成好,也期許能織、染出好的色彩,這背后是客家人對于傳統工藝的尊重,也是對于先人的敬畏。
一代又一代的墩頭藍手工匠人們,世世代代沒有忘記初心,始終堅持著祖上最質樸純粹的手藝,將墩頭藍技藝傳承了下來。
如今的墩頭藍也在發展中,與日常生活、現代服裝等相結合,呈現出自我變化的內驅力,依然具有深遠的影響。
相信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墩頭藍會在一代又一代匠人的手中,保持著恒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