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源縣藍口鎮以茶為媒著力打造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做好“茶”文章 “沏出”鄉村振興路
■藍口鎮礤頭村碧湖春茶葉種植基地 本報記者 楊堅 攝
核心提示
每年的采茶季,東源縣藍口鎮礤頭村處處彌漫著淡淡的茶香。隨著河源茶產業的飛速發展,河源茶葉種植面積不斷擴大,而在河源茶業的版圖上,一種名叫礤頭茶的產品異軍突起、聲譽日隆。巍巍五指山脈連綿不絕,茶樹便種植在500米以上的山嶺之間。肥沃有機的土層,多霧潮濕的山地氣候,讓礤頭村成為“天賜茶園”,五指山脈的另一邊便是河源有名的仙湖山。在400多年種茶歷史文化的熏陶下,礤頭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會種茶、制茶,現有茶葉種植面積約5200畝,年產值約1200萬元。
近年來,藍口鎮始終把發展茶產業作為興鎮富民的主導產業來抓,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積極引進高端茶葉生產商作為茶產業龍頭企業,從茶葉種植、加工、包裝、宣傳等各方面打造藍口鎮茶葉品牌,以茶為媒著力打造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構建茶產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全力推動礤頭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引進茶企 塑造礤頭茶品牌
走進礤頭村,站在高處遠望,郁郁蔥蔥的茶樹林把山川田園染成一片翠綠;茶林間,產業大道縱橫交錯,水渠四通八達,池塘分布其間,一個現代化的茶葉基地映入眼簾。
興起一項產業,帶動一方發展。礤頭茶的種植歷史由來已久,礤頭村的地理環境、資源狀況和氣候特點適宜發展茶葉種植,逐步發展出以礤頭高山茶為特色產業的茶產業鏈,全村農戶大力種植茶葉,茶葉種植面積約5200畝。茶樹基地的建設既盤活了閑置土地資源,又綠化了荒山荒坡,優化了田園生態,礤頭村森林覆蓋率達90%。
“采茶高峰期每天最多要雇100多人,每人每天的勞務費為120元,還包午餐。”東源縣藍口鎮礤頭村碧湖山生態茶園負責人介紹,采茶成為村民的重要收入來源,每到采茶高峰期,村里的茶園都要雇傭當地的村民采茶,茶產業的發展讓村民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增收。
藍口鎮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百千萬工程”工作中,把茶產業作為主導產業,不斷延伸產業鏈條,促進了茶產業發展。為加強礤頭茶品牌塑造,藍口鎮圍繞茶葉提質、設施完善和用地保障持續發力,引進高端茶葉生產商,作為鎮內茶產業龍頭企業,從茶葉種植、加工、包裝、宣傳等各方面打造礤頭茶品牌,提升其影響力。目前,藍口鎮茶產業已初具規模,2020年入選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第一批特色產業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名單,現有“碧山春”“壹指峰”“碧湖山”“礤頭茶”等茶葉品牌。
提質增效 三產融合發展
今年以來,藍口鎮以開展“茶產業提質增效年”行動為主線,全力推進礤頭省級典型村培育工作,高標準建設礤頭茶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圍繞茶葉提質、設施完善和用地保障發力,加快茶產業提質增效,著力構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
一方面,藍口鎮加快推動茶園企業進一步完善現代化自動化制茶車間建設,提升自動化制茶技藝水平,初步建成面積為2214平方米的規模化、智能化、現代化茶園廠房,安裝定制的智能化茶生產線,并加快推動茶產業大道建設及沿線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另一方面,發揮現代化生態茶園自然風光秀麗優勢,緊鑼密鼓地籌建“茶產業+”民宿、綠化景觀、觀光棧道、標準化生態茶園、碧山春茶文化體驗館等項目,全力打造三產融合發展綜合體。同時,探索“龍頭企業+農戶”模式,逐步實現茶青統購、制茶工藝提升,提升礤頭茶精深加工競爭實力,高品質打造好礤頭茶“茶罐子”。
環境宜居 建設美麗鄉村
沿著茶山走進藍口鎮礤頭村,漫山連片的有機茶園,硬化整潔的鄉村道路向前延伸,村道兩旁的樹木挺拔俊秀,公共環境整潔優美,村口茶山旁新建的小公園成了村民飯后休憩、閑話家常的好去處,同時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拍照打卡。
“幾乎所有來過我們村的人,都夸村里環境整潔漂亮。”藍口鎮礤頭村村民說,“現在村子依托全鎮現有茶產業資源和載體,推進茶旅融合,積極打造辨識度高、特色鮮明的美麗鄉村示范村。”白墻綠樹干凈整潔、農家小院寧靜溫馨、水泥道路平整寬敞……走進“顏值”和“氣質”并存的礤頭村,山牽著茶、茶抱著山,一幅秀美的鄉村田園風光映入眼簾,村民感慨道:“這幾年村里的變化真大。隨著生態茶園的建設,現在村里不僅人居環境優美、交通便利,而且空氣好、基礎設施完善,非常悠然恬靜,茶園也變成了游客的網紅打卡點。”今年11月,礤頭村成功入選廣東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村名單。
■組稿:本報記者 李成東 曾敏 楊堅 特約記者 藍天明 張小建
通訊員 劉曉蘇 彭冰
■稿件統籌: 李成東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