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縣區新聞 > 連平縣

連平縣推進“1+6+N”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體系建設,探索多元共治有效路徑

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2023-12-27 11:31:29 來源:河源日報

1fa9625c01778ff443a997959f257f43_hyrbs1227016_001_01_s.jpg

■村民在積分超市兌換物品。連平縣田源鎮以積分制為抓手,充分調動村民參與的積極性,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7a762d22f674047859ca40b8f3a60d87_hyrbs1227016_001_02_s.jpg

■連平在全縣13個司法所設置“法官聯絡點”,打通訴訟服務“最后一公里”。資料圖片

74acaab9db856905cb90c0fa8b99915a_hyrbs1227016_001_03_s.jpg

■忠信鎮司前村村民圍坐在一起學習家風家訓文化

effcc25c418416358af011e3ab051047_hyrbs1227016_001_04_s.jpg

■連平縣人民法院森林法官工作室首場巡回審判現場。今年4月,連平成立我市首家森林法官工作室,強化訴保同治。資料圖片

核心提示

國之興衰系于制,民之安樂皆由治。加強和創新基層治理,是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當前,全面開展“1+6+N”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體系建設,是省委多元共治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的一個重要環節。自今年省委政法委部署“1+6+N”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體系建設以來,連平縣立足本地實際,創新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著力推動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基層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等各項工作,在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方面取得新成效、探索了新經驗。大湖鎮、三角鎮、繡緞鎮被評為“廣東省鄉村治理示范鎮”,27個村被評為“廣東省鄉村治理示范村”。

堅持黨建引領 做好基層治理文章

基層治理體系核心在黨,黨的建設貫穿于基層治理各方面和全過程。今年以來,連平縣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始終把加強基層黨的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作為貫穿社會治理和基層建設的一條紅線,讓組織領導架構更加有力有效。

由鎮黨(工)委書記擔任綜治中心主任,由政法委員擔任常務副主任,構建由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綜治協調、各部門齊抓共管、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治理格局……如今,在連平縣,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充分發揮,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密切聯系群眾優勢不斷轉化為基層治理效能。

同時,連平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1+6+N”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體系建設,今年以來先后召開推進會、專題會、現場會,對該項工作進行部署推進。

為建立權責統一、行為規范、運轉協調、簡約高效的運行機制,實現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連平縣通過制定《連平縣推進“1+6+N”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體系建設任務清單》《連平縣“1+6+N”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體系責任細化清單》,明確法院、檢察院、司法所、派出所、自然資源所等部門為綜治中心常駐、輪駐部門,按照固定時間、固定人員、固定崗位的要求,形成常態化輪駐制度,并向社會公開相關信息,為群眾提供定期服務,真正做到“中心吹哨、部門報到”,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規范綜治中心建設 推行“一站式”服務

有矛盾糾紛要找誰,訴調對接要去哪里,辦理證件要去哪里……在以往,涉及社會治理事項的事,老百姓往往要跑好幾個部門才能解決,一套流程下來,不僅耗時,效率還不高。如今,在連平縣陂頭鎮綜治中心,上述事項老百姓都可以“一站式”解決。

“提檔升級后的綜治中心就是為群眾提供一個能‘一站式’解決問題的地方。”該綜治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綜治中心融合了綜治、司法、公安與網格中心等綜合治理機構,承擔全鎮風險隱患排查、矛盾糾紛化解、平安創建宣傳等功能。走進陂頭鎮綜治中心服務大廳,里面設有群眾接待廳及民政、人社、司法等部門進駐、輪駐窗口,群眾可以“一站式”辦理信訪調處、調解、仲裁、訴訟、法律援助、困難幫扶、民政救濟、司法救助等,實現不出中心就能辦理各類事項。

在“1+6+N”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體系中,“1”指綜治中心,是“1+6+N”工作體系的核心樞紐,發揮著統籌指揮、協同落實的關鍵作用。為提升鎮級綜治中心“實戰”功能,連平縣不斷推進鎮級綜治中心提檔升級,其中忠信鎮、大湖鎮、元善鎮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在綜治中心原址上進行改擴建,綜治中心面貌煥然一新。陂頭鎮、三角鎮、高莞鎮綜治中心搬遷新址,辦公面積增加一倍,辦公條件得到顯著提升。其余各鎮“五室一廳”、制度上墻等均按標準建設完成。

不僅如此,為延伸打造“一站式”矛盾糾紛化解的主戰場,連平縣還將基層治理“神經末梢”延伸至各村(社區),進一步提升治理水平和服務效能。目前,該縣已形成以鎮調委會為紐帶,以村(社區)調委會為基礎,以行業性、專業性調委會為兩翼,上下貫通、密切配合的調解組織體系;全縣人民調解組織共計216個,其中鎮級調委會13個、村級調委會175個(含社區)、專業性行業性調委會24個,調解室4個。同時,該縣根據各鎮矛盾糾紛特點將行業調委會延伸到鎮,全面參與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截至11月,各級人民調解組織共調處各類矛盾糾紛1503起,調解成功1503起,調解成功率100%。

充分發揮“6”主力軍作用 構建齊抓共管工作格局

“‘平安大湖智慧平臺’具備事件收集、分流交辦、跟蹤督辦、反饋評價的全流程、全閉環管理功能,通過多渠道收集涉穩風險‘弱信號’,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家門口’。”近日,連平縣“1+6+N”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體系建設現場會在大湖鎮召開,“平安大湖智慧平臺”在會上首次亮相。

綜治中心大廳內,工作人員演示了該平臺“平安大湖葵花碼”閉環使用全流程。據悉,大湖鎮通過將“葵花碼”張貼于每家每戶,村民可以一鍵掃碼反映矛盾糾紛、公共服務、安全隱患、治安群防、鄉村管理等訴求事項,實現基層事件隨時上傳,系統處置轉派受理,責任部門及時整改,將群眾反映的事件第一時間處理化解。不僅如此,該平臺還可通過“雪亮”前端視頻規模優勢、匯聚大數據算法模型等方式實現平安監管及“民情地圖”等治理手段,有效提升基層治理數字化、網格化、智能化水平,促進社會治理更加便民利民惠民。

在“1+6+N”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體系中,“6”指綜合網格及法院、檢察院、公安、司法等基層政法力量和“粵平安”社會治理云平臺等信息化支撐平臺,發揮著訴源治理、矛盾化解、法律服務等專業優勢和主導作用。依托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大湖鎮著力發揮信息技術在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基礎支撐作用,以“一網統管”整合公安、檢察院、法院、司法等部門資源,同時引入基層各方力量共同參與社會治理,變指頭為拳頭,形成合力,“一站式受理”各類矛盾糾紛、“一站式提供”優質公共服務,形成“多方合作、協商共治、資源共享”的基層治理路徑。

平安大湖智慧平臺的建設不僅是大湖鎮多元共治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效能的有力舉措,也是連平縣扎實推進“1+6+N”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體系建設工作、突出“6”主力軍作用的亮點之一。

據介紹,今年以來,連平縣突出統籌好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基層人民法庭、派駐檢察機構等基層政法綜治力量,深化訴源治理、警調對接、人民調解、司法救助,有效促進政法力量與基層調解力量深度融合,加快構建齊抓共管工作格局。如縣人民法院和司法局積極推廣“庭所共建”,在全縣13個司法所設置“法官聯絡點”,把法院和司法所的優勢相互發揮出來,打通訴訟服務“最后一公里”;縣人民法院依托“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忠信鎮司前村為平臺,攜手建立了“無訟鄉村示范點”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法協同保護聯絡點”,成立河源市首家“森林法官”工作室,強化訴保同治;縣人民檢察院結合12309檢察服務中心工作,在忠信鎮設置檢察室,開展涉檢信訪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并積極做好司法救助工作;縣公安局聯合綜治、司法、治保主任、黨員干部等基層干部,針對矛盾突出重點地區,每周開展排查調處工作,確保矛盾糾紛及時發現及時處置等。

注重社會力量參與 充分釋放基層治理新效能

基層事務繁雜,不能僅僅依靠政府部門,必須充分發揮社會各方面作用,激發全社會活力,群眾的事同群眾多商量,大家的事人人參與。

今年年初,連平縣忠信鎮司前村吳氏家族的吳建成(化名)兩兄弟與吳漢力(化名)一家存在山林地糾紛,吳建成兄弟兩人對吳漢力家族的祖墳進行蓄意破壞。一方認為占用山林地建墳超出界線,一方認為界線是父輩商議的并未越界,雙方爭執不下,導致事態越來越嚴重,矛盾也不斷激化。

為了避免矛盾升級,該村宗族理事會、同年會的宗親們立即啟動應急預案介入調解,理事長、同年會會長多次奔赴現場和走訪雙方,召集雙方當事人進行調解。通過擺事實、講道理,最終雙方當事人接受了調解方案,握手言和并簽訂了調解協議書,由吳建成兩兄弟賠償費用修復被破壞的祖墳。這起糾紛用了十余天就成功化解了,實現了“小事不出村”,維護了當地社會和諧穩定。

“我是真沒想到,環境衛生搞好了,就能拿到獎勵及積分超市兌換券,以后要積極參加活動,為美麗鄉村貢獻力量。”連平縣田源鎮以實施“美麗鄉村‘我’來建”積分制活動為抓手,把紛繁復雜的村級事務標準化、具體化、可視化,并與村民利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讓治理工作可量化、有抓手,群眾在農村基層治理中有付出、得積分、兌商品、贏肯定。在積分制的激勵下,田源鎮各村村民的思想和習慣也隨之進一步向上向好發展,村里的風氣變好了,家家戶戶門前的衛生更干凈了,鄰里關系更和睦了,這些變化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

在“1+6+N”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體系中,“N”指其他綜治力量。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多元善治格局,有效激活基層的“末梢神經”是關鍵。在連平縣,各鄉鎮深度挖掘本地文化內核融入基層社會治理,不斷優化社會治理方式,搭建暢通群眾表達訴求、參與協商治理平臺渠道,積極調動群眾增強主人翁意識,總結提煉轉化為當地“楓橋經驗”,如田源鎮的“積分超市”,陂頭鎮的鄉賢理事會,忠信鎮的“老吳調解工作室”,司前村家訓家風等,在結合本地鄉土風情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為基層社會治理注入了新活力。

■組稿:本報記者 梁驅遠 劉永菲 特約記者 黃新 通訊員 黃茂盛 ■攝影:本報記者 肖斌(除署名外)

    上一篇:民生福祉成色足 繪出幸福新畫卷
    下一篇:沒有了
    數字報
    Top